发信人: chendixl()
整理人: dannylu(2001-03-30 00:58:27), 站内信件
|
初到乌镇时,我和朋友高兴得无法形容.
进入景区,路的两边就是旧时的房子.迎面是座石桥,桥的右边有个戏台,据说也是老古董了.戏台前有相当大的空地,应是作为露天看台用的.有不少老人围坐在空地四围的回廊里.桥的右边是条石板路的巷子.这里的房子果然都是黑色的.
可是路上走着的倒有不少人穿着长袍.完全是旧时装扮,有个紫色长衫,头戴员外帽的人晃晃悠悠地走了过去,我们抓了相机去追.以为是有什么表演.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拍戏的.当时乌镇有四台机,三个摄制组开戏.追过去发现另一座桥旁正有座楼,挂了个”天香楼”的牌子,桥上站满了穿着打扮一看就知道是当地人.我们也想挤上去看,桥上的人陌不相识,伸了手来拉.和他们聊了会天,几个女孩子腼腆的答,互相拉了手晃啊晃的,害羞得很.
乌镇是茅盾的故居,在这里见到老师带着一群群孩子上爱国主义教育课自是正常不过,石板路上一阵阵的喧哗,穿红色衣服的天真一辈与巷子两边的乌黑的木板门及斑驳石墙是鲜明的比照.
走了一圈,发觉这里人确实不多,问过才知道镇上住的人都到新区上班去了.但对我们来说倒是相当的好.一般的游客都是跟团来,也不算多,导游们各拿了个喇叭解说,声音在空空的河面和巷子里飘.这时候在镇上看到的多是老人,不少房子都关着门,感觉这个镇已经老了,虽然仍有些红红绿绿的衣服在朝河的晾台上迎风微微地荡,生机却不是很旺.看看这些老人在光线并不好的房子里或行或坐,怎么就觉得他们和这房子正在一同老去.哪一天这些老人过了,就只剩这些房子,在这安静的河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看到纯手工作坊的染坊、酒坊还有做席子、纺线的店子,这里的日杂店也是一样的老,加上这两天为了拍戏在许多人家门上挂了当铺、糕点店等的牌子,让人感觉走入了另一个时代。
在乌镇逛了一天,渐渐觉得有些什么地方不对,乌镇只有河道两边的老房子保存住了,这里的东西都暗暗的,即使有阳光的地方,也只是斑斑点点的一现似的。
到晚上走的时候,因为有个朋友还要在镇上再呆,顺路兜他去后边的子夜大酒店,发觉乌镇的前后左右都是现在全国各地通行的乡镇的房子式样。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乌镇其实只是一个残余了。”
在西塘,感觉那里的人们仍在他们的老地方安然生活,即使他们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已经不同,商品经济的意识也已经很重了,可是他们的转变自然而清晰,也并没有被外来的生活方式过多地搅乱他们的心境。那里的发展是基于他们的家园,而他们仍热爱他们的家园。西塘的建筑风格被严格控制,他们也觉得应该,和理所当然。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改。乌镇给人的感觉却象是被遗弃的,不知是不是保留得太彻底,这里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其实已经不喜欢这样方式的家园了,他们想改变,却不被允许,结果,河道的两边建了许多的新房子,而旧的,成了陈迹,在阳光下,自觉活得没了意义。
我想,生活建立在什么样的地域,什么样的时间,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生活方式积极、顺应时势,只要人们依旧安然、勤恳,日子就可以散发生机。
想起网上S207的话,说这些古镇的改变其实是不应该禁止的,我想,景致该是可以严禁改造,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改,至于改成什么样子,怎样才能既保护了原有的,又不致扼杀新的,就象保护地球一样,就需要再凭着良心和热爱去想,去试了吧。
接下来的温州,不知是否能让我想得更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