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年代划分)>>明代文学>>关于《三国》>>诸葛亮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

主题:诸葛亮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
发信人: enishi(为舞轻狂)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18:41), 站内信件
在《三国演义》中,对导致蜀汉首次北伐曹魏失败的街亭之失,虽然诸葛亮在上奏蜀后主的表章中说自己授任无方,“咎皆在臣”,“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主动承担责任;但书中又写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街亭之失,系因马谡违诸葛亮节度,舍水上山屯兵,若马谡听话,照诸葛亮吩咐去做,街亭本不该失。失街亭后,诸葛亮又对马谡说:“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然后挥泪杀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街亭之失,错在马谡,不在诸葛亮。其实,在失街亭问题上,诸葛亮犯了两个大错误,即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街亭之失,责任确在诸葛亮。 

  据《三国志·马谡传》,刘备在白帝城临终之时,曾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以马谡为参军,委以重任。这一点《三国演义》已有揭示。但在首出祁山北伐,委谁为先锋问题上,蜀汉决策层曾有过争论,诸葛亮违众意用马谡。对此,《三国演义》隐而不言。据《马谡传》,当时蜀军中宿将魏延、吴懿最有威信,论者皆认为应以此二人为先锋,诸葛亮却不听众人之言,一意孤行,命马谡统大军在前。故诸葛亮错用马谡,是导致街亭之失的重要原因。 

  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杀之,并抚其遗孤。此举既表现了诸葛亮执法之严,又表现了诸葛亮情义之重,历来被传为美谈,遗至今。其实马谡本不该杀。 

  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为诸葛亮所器重,二人谈兵论道,常子昼达夜。以诸葛亮之聪明,如此看待马谡,可知马谡非等闲之辈。诸葛亮南征时,问计于马谡,马谡针对南中险远,蛮夷反复的特点,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战略,进攻心之论,终服孟获,可证马谡确谋略不凡。如此人才杀之可惜,此其一。蜀汉偏居一方,在人才问题上,与曹魏相比处于劣势,诸葛亮受刘备马谡不可大用之戒,却不得不用,除表明诸葛亮对马谡的偏爱,又说明在谋略方面,诸葛亮手下之人确无人能超过马谡。在蜀中缺俊才的情况下,诸葛亮更不该杀马谡,此其二。 

  身为宰相,对百官应量才使用。马谡属智谋之士,做高级幕僚可尽其才,任先锋统兵未必胜任。诸葛亮用人失当,杀马谡足以塞其责,却使蜀中失一谋士。 

  当然,诸葛亮杀马谡也有他的苦衷。当初刘备告戒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北伐众意以魏延、吴懿为先锋,诸葛亮反用马谡。所以,马谡的街亭之失导致整个北伐行动失败,使诸葛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杀掉马谡不失为诸葛亮了摆脱窘境的一个方法。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