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lxlxy(冰霜)
整理人: glxlxy(2001-03-23 22:58:46), 站内信件
|
中学生活最让我留恋的,应该说是学字的那些日子了,虽然早已放弃,却一直都不曾后悔曾经付出的汗水。
开始练字是念初二的时候,无意中认识了本校一位高中语文老师,他对书法的造诣颇高,在本地的书界很有影响。那年他正好在学校组织了一个书法兴趣小组,让我加入。凭着一定的天份,我很快就把同时习字的书友远远抛在后面,到高一年的时候,每次参加市里举行的各种中学生书法比赛,均稳拿第一,又取得三年一届全省大赛二等奖。在这种状态下,老师让我离开学校的兴趣小组,到校外的一个成人组去学,他说,水涨船高。
成人组里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其中有两个是老师的高徒,据传写得很好,等我看到他们的字时却很失望,好象也比我好不了多少,嘴上不说心里却颇有点自负,觉得也不过如此而已。
记得有次和书友上街,看到一幅名人写的牌匾。一般名人所书的牌匾多冲着其人的名气,往往写得很不堪,出于对此习惯性的排斥心理,我自以为是地嘲讽:都写错别字了,“漳”里的“日”写成“田”。”同行的书友轻描淡写的回答:“这属于异体字,很早就有这种写法。”瞬时,我脸红了,简直有无地自容的感觉,为自己的无知却又浅薄的话。
书法组的活动是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定下习字数量,每周聚会一次,聚会时带上本周所写的全部习作,逐个互相点评,接着学习书法历史与理论,每次由一组负责准备学习的内容。渐渐的,我感觉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更看出了自己写的字其实与他们当中写得最好相距甚远,暗自惭愧不已,甚至庆幸当初没有把狂妄的话说出来。然而,也就是在看出自己不足的这段时间,是我的字进步得最快的时候。
我开始明白,老师经常说的:当你觉得自己的字很漂亮,就要警惕,感觉自己的字不好,才是你进步的时候。这就是说,写字不仅得苦练,还要注意提高鉴赏力,更为重要的是,越是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字,越是得功底深厚才写得出。临写当中也有不少的体会,有的碑贴临习时好象特别容易上手,这往往是习气很重的字体,感觉很象只是形似而已,而真正的神韵并没写来,倒是那些规规矩矩的无任何特点的字最难临摹,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便是这个道理。这与写文章如出一辙,满篇用华丽的语言堆砌起来的,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真正见功底的是写得平平实实却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生动的作品。
说到鉴赏力,老师很强调:字外功夫。他说,习字苦练是必要的,但如果不提高学识与修养,那么字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不仅再也不会前进,而且还会越写越俗气,最终写出的字匠气十足,只一个“匠”字了得。
梁实秋有一篇杂文《写字》里这么说,有的人写字技术非常娴熟,在茶壶盖上写“一片冰心”是可以胜任的,却偏爱给人题跋字画。中堂条幅对联,其实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不过悬挂的地点应该有个分别,有的宜于挂在书斋客堂,有的宜挂在饭铺理发馆,求其环境配合,气味相投。
梁老先生说的技术娴熟,很明显就是指“匠”。因为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灵气,娴熟的应该是技法,用娴熟来形容艺术水平,实在很滑稽,简直就是绝妙的讽刺。
从这里,我开始理解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也开始懂得每学一种知识都是一种收获,也许以为所学的派不上用场,其实它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你的一言一行以及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只是你没有感觉到罢了,触类旁通应该就是这么解释的。
每个刚学字的人总要问一个相同的问题:该从哪里入手?一定要从楷书学起吗?
也许是个性偏传统与保守的缘故,从一开始我就老老实实的临写楷书,从没想过要跨过这一步去学行书或其他字体,因为楷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规矩的。学字的人都懂,写楷书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不仅最难写,而且最大的“缺点”就是连外行的人也能看出好坏来,方方正正四平八稳的形体,稍微有一笔走样就不行。但楷书却是理解笔法与用笔的技巧最好方法。
几个书友却与我不同,他们在临习一段楷书后就开始兼练行书,等我看到他们龙飞凤舞的行书羡慕不已时,才发现自己的行书还是一片空白,于是赶紧迎头赶上,虽然最终还是由于基础好而很快的超过他们,但给我的教训却是,太过拘于传统的模式,一味的沿用老的方法并不是好事,思维的多向性更容易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的很怀念这些单纯的日子,虽然辛苦却很充实,满足和快乐。
---- 兰,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