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dvc(青狐)
整理人: riversider(2001-03-11 12:05:37), 站内信件
|
如今的美国硅谷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大泡沫。“泡沫”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一些人想到了肥皂泡泡,透明的、很漂亮,但是易破;另外一些人则想到了“生物圈二号”,一个封闭的、透明的、但空气污浊的圆罩。
在那个地方,一批美国精英们造就了一个时代,一个技术与资本相融合的时代。创业者们生活在周围的小城镇中,但事业发展已从旧金山海岸沿伸到蒙特利尔。而推动硅谷发展的风险投资者则大多生活在以斯坦福为中心向外辐射20英里的地区内,但他们的办公室大多集中在被称为硅谷金融中心的“桑德希尔”大道(Sand Hill Road)。
“桑德希尔”大道紧靠着田园般的、座落于棕榈树中的斯坦福校园。这是一条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道路,周围都是一些低矮的建筑。但就是在这个看起来非常安静的地方,数十家风险投资机构代表着美国最具影响力和地位的行业。这里的一些公司,诸如 Kleiner Perkins、Mayfield、Sequoia和IVP成就了Sun、网景、思科、英特尔、苹果、奋扬以及雅虎等公司的一番惊天伟业。“桑德希尔”这个词有着自己的角色,意味着一种判断。在这里,你时常可以听见人们说,“桑德希尔是这么认为的”、“桑德希尔不主张这样的想法”。硅谷代表着技术、桑德希尔代表着资本,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美国硅谷。
再回过头看看北京的中关村——那个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地方。勤奋的、想改造中关村的人们,已经把中关村的版图向北延伸了20公里,同时,中关村的概念扩张性更强、更广。无论是当年“电子”或是“骗子”一条街,那满街散乱林立的门脸与一群群搬箱子的村民如今终被认为不再符合时宜,不能与“中国硅谷”的地位相称。因此,在中关村向现代化都市的改造过程中,“一条街”前面的“定语”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条宽广、气派也有些陌生的大道。“中关村”还由一个地名演变成“创业、高科技、房地产......”等等各种有利可图的概念,甚至“中关村”可以被上市公司拿去冠名。
一直以来,中关村最缺乏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可以与硅谷发生联想的文化。这种软环境的欠缺,造成两地的本质区别,也导致了美国硅谷的辉煌无法在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方复制成功。新经济的风潮下,风险投资家与房地产商同时涌入,曾令人对中关村充满遐想。而眼下,新经济的冬天将至,但愿那些反应敏捷的风险资本逸去之后,由房地产商们修饰的“中关村”不会变成一个漂亮但僵硬的现代化躯壳。未来,是不可知的。
----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