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走近西藏>>心情回放>>西藏风情—介绍篇 N>>文化传统>>文学>>[转]藏戏

主题:[转]藏戏
发信人: aqing(蝎子)
整理人: weiniduge(2001-03-02 05:01:28), 站内信件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
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         

起 源

  关于藏戏的起源问题,有人竟与八世纪时莲花生在桑耶
寺开创的“跳神”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
的。                        

  八世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桑耶寺落成之后,从天竺
请来的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
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
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寺院开
光。莲花生的传记中说:“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
完后,由长老手持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
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从此沿袭至今。这是西
藏各寺院跳神的来历。                

  藏戏恰恰相反,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
合性表演艺术。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
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
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
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
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
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
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
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
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
姆”,意为仙女。当然,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
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但是,藏戏真正
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情。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
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
(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
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的水泄不通。在近代
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
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
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拉萨的觉木
隆和昂仁的迥巴。现在,藏戏业余剧团十分普遍,有的地方
几乎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象拉萨郊区的墨竹工卡
县,就有二十来个业余藏戏队。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
差,为达赖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
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
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便形成了具有不同风
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
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
,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
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巴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
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
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
替了。                       

程 式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
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
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
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
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
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
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
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
仁”; 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 表现叙述的
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武功、舞蹈、技艺在藏戏演出中,也广泛运用。一般是
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现一段舞蹈。舞蹈动作很多,爬山、行
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等,都有一定
的舞姿。                      

  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
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要演长,则细唱细作; 要
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一般
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
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鲁钦批”
,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
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着
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就
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
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剧 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创作、演出实
践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再提炼,保留了下来
。现在,藏戏的主要剧目有八个:《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文
》、《朗萨唯蚌》、《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
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当
然,还有其他一些剧目,不过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
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而已。             
 


转 自 西藏热线



----
                                         社区公务员 aqin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