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lxlxy(冰霜)
整理人: glxlxy(2001-03-07 20:05:18), 站内信件
|
在许多人的眼里,拜佛,皈依,出家,似乎都是遭受挫则,看破红尘而万念俱灰的人,用于逃避世事的选择。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佛教作为一种信仰,它劝人行善,戒贪欲,与人宽容大度,绝对是人性与社会道德的准范;佛学更是众所周知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中国历代禅德宗师,无一不是通古博今,德才兼备的智者。
以我对佛浅薄得近乎无知的了解,一直都不敢有所妄言,只能藏拙。应该说,信佛,拜佛,学佛,除了信仰外,更是个人修心养性,浸染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最好途径。看过一点浅显的书,也时常到周围各处佛寺走走,古佛青灯,晨钟暮鼓,令人心生圣洁静谧之感,但也常常看到一些让人可叹可笑,又无可奈何的不合谐的音符。
千年古刹南山寺,每逢初一,十五便热闹非凡,早上拜佛多是老阿婆和款爷的太太们,备上水果清茶,一脸虔诚,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财祈寿。晚上则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情侣或是三朋四友一起,成群结队,熙熙攘攘,摩托车和自行车便从寺门前一直列到山门去。买上一束香,就着地上的包装纸点燃,于是浓烟四溢,一大把香燃得烈焰滚滚,就势平铺在地上拍打,弄了一地乌黑的香灰。然后嘻嘻哈哈对着每尊佛象点点头,抽出三根香,朝大香炉里一扔,就完了。大雄宝殿的右侧,有一形如古鼎或塔状的烧金炉,用于满足一厢情愿的给佛送“寿金”的拜佛者,一炉红膛膛的火燃得通红,扔进炉内的“寿金”瞬时化成黑色的卷曲的纸灰,从炉口飘出,在半空里飞舞。
拜佛,于他们似乎是一种时尚,一种消遣。
环城路边有座颇具规模的佛堂,据说是本村一位出家女尼用在香港为人做法事得来的谢金而修建的,常有七八个中老年妇女在此诵经。特意去看几回做早课和晚课,看到她们披上一件黑袈衣,翻开经书便开始了。一边漫不经心的跟着众人的节拍长声短调的念着,一边抓抓头发,扯扯衣服,或是掏掏耳朵,一有动静就抬眼四处张望;好几人在面前的桌上放上一杯水,念几句喝上一口。
诵经,似乎是在例行公事,象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随意。
更可叹的是佛的商业化,已开发成旅游区或是稍有点名气的佛寺,里里外外都可看到出售千篇一律的各式各样旅游纪念品,寺里的香、烛价格大多贵出好几倍。那天到鼓山的涌泉寺朝佛,问一穿僧衣的沙弥这一处有多少个香炉,答曰:每人需二束香。结果朝遍整个佛寺才发现只要一束就足够了。各处佛寺里的素菜馆更别提了,价格不菲姑且不提,既然称素菜馆,却偏偏有许多仿制品,诸如仿猪肚,仿香肠之类的菜点,如果说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话,那也纯粹是为了赚取那些并无诚心吃素却又想求得安慰的人而开发出来的文化。
名满天下的观世音说法道场普陀山,有据称是“高僧”的替人消灾、“开眼”,竟然以价格分等级,什么样的价码做什么样的程序,明明白白如商店里的商品,令人哑然失笑。这也配称是修行者吗?真是对佛之大不敬啊!
佛寺,成了一处最没有竞争力的市场。
历来,佛教的每一次兴盛,都极大的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以及各种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南怀谨甚至将唐高僧玄奘因翻译佛经而因此建立起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以至影响到当时各种学术的风格,将他称之为可与魏徵和房玄龄等媲美。许多大诗人、作家对佛学都有相当的造诣,这些思想当然不可避免的渗透到他们的作品当中,艺术方面最为辉煌的当推敦煌艺术。思及如今信佛、拜佛不可谓不兴,各处重修、兴建佛寺蔚然成风,捐赠、出资出版各类宣传佛的书籍、音像制品不计其数,可谓盛况空前,却少见有精品,浅如新塑佛像,造型、雕塑等方面的技艺不仅无任何突破,相反大都显得简单粗陋,更无需谈及其他了。
也许这只是一个的前奏?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百年甚至千年的后人来正确评价?亦或是学识修养所限,未能领悟其精华所在,正如当年莫高窟的王道士?
---- 兰,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