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论坛(正式文章)>>UK Vs.US:谁买谁的帐?[transshipment]

主题:UK Vs.US:谁买谁的帐?[transshipment]
发信人: whitesnake(maya)
整理人: kgb(2001-02-23 14:56:01), 站内信件
摘自音像世界


  英国和美国通用英语,两国乐迷对Elvis,Led Zeppelin,Prince,Duran Duran都颇为赞赏。但美国人不太接受Robbie Williams;英国人也看不惯Marilyn Manson。明显的是,近年来,虽然两国在政治上渐多共通之处,但在音乐欣赏习惯上,却仍有诸多差异。来看看1999年底的两国排行榜榜单吧:在美国的风云人物是Rage Against The Machine,Santana和Counting Crows;在英国大行其道的却是Travis,Charlotte Church和Boyzone。

  就单个艺人的异地发展来说,Robbie Williams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位英国最具人气的男歌手1999年秋力图打开美国市场。他此前刚在爱尔兰举办了创纪录的10万人演唱会;但极具讽刺的是,他在美国受到的“礼遇”却是“返朴归真”——回酒吧驻唱。唯一可令Robbie稍稍解气的是,在美国迅速窜红的说唱摇滚红星Kid Rock访英时同样惨遭冷遇。

  回顾历史,英美两国音乐的认同程度曾经相当高,但到80年代后期,英美开始各行其道。原因大致是各自政治文化生活在音乐上留下的烙印越来越缺少共性。

  在美国,甚至形成了一种怪圈:美国人总是倾向于忽略英国来的歌手或乐队。甚至一些美国乐迷会将Soundgarden当作英国乐队。

  从1995年至今,只有3首英国歌曲在美国登顶成功。它们是Elton John的“Candle in the Wind”,Seal的“Kiss from a Rose”和Spice Girls的“Wannabe”。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pice Girls的《Spice》是1997年的全美唱片销量冠军。

  梦想进军美国的英国歌手所遇到的一大障碍是,其歌曲在美国电台的播放率偏低。而在美国,电台对排行榜的影响极大,甚至超过了唱片实际销量对榜单的影响。由于电台所播放的音乐类型是细分的,而英国歌曲往往很难归类。比如说Simply Red,其风格很“黑”,但又不是纯正的黑人音乐。故被大多数的电台拒之门外。所以,英国歌曲打榜只能单纯靠销量。对有望在美国打开局面的Robbie Williams也是一样,电台该把他放在哪一类呢?是“现代摇滚”还是“当代热门歌曲”呢?

  英国歌曲的最高原则即是中庸之道,讲究歌词耐人玩味,带出嘲讽的情趣。这和美国听众的喜好颇有差异。在英国,美国的R&B还是有相当市场的,但摇滚则相对困难些。

  和英国歌手乐于在一张专辑里玩玩多变的曲风不同的是,美国人在唱片里的曲风比较统一,一方面迎合电台,另一方面也符合美国人的欣赏习惯。假设Pearl Jam是英国乐队,也许早就出了不少舞曲混音版唱片了。

  另外,一首成功的英国歌曲很有可能是被祖孙三代人都接受的经典,Oasis和Fatboy Slim的作品在婚礼上的热门程度即为明证。而许多美国歌曲的成功是因为反映了代沟问题和反叛思想。代表人物包括崇尚虚无主义的Korn和Limp Bizkit。

  英国歌曲善于表现动人的华贵气质,而美国歌曲突出贴近现实的真实性。这在乐队名字上也有反映,瞧Goo Goo Dolls,多么实际的名字!并非偶然的是,像Shania Twain,Bryan Adams,Celin Dion,Alanis Morrissette那样的加拿大歌手在英国更吃得开,他们的风格较之美国式的直来直去更贴近英国人的思考方式。当然,也有一批美国艺人很对英国人的胃口,如:TLC、Macy Gray和Lauryn Hill。不过,在美国的销量佳绩可保证不了在英国的成功。Santana的“Smooth”在美国是连续12周的单曲榜冠军,在英国却只上升到75位。

  当然,以上的比较或许过度依赖了排行榜作为指标。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代替电台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也许能摆脱排行榜的束缚,帮助我们看清英、美两国歌迷真实的欣赏口味。

  前景当然是走向大一统,但在现时,双方欣赏口味的差异还是明显存在的。无论如何,互相渗透,界线日趋模糊是全球各个领域里的基本趋势,英美两国的流行音乐也不例外。



----
我苦、我悲、我惨!
神啊,赐予我力量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