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历史/常识/综合介绍/流派>>摇滚,摇滚!>>十年音乐 十年人生

主题:十年音乐 十年人生
发信人: whitesnake(maya)
整理人: kgb(2001-02-23 14:52:14), 站内信件
乐评人的感概,摘自音像世界

====================================

流行音乐,包括欧美和港台地区的,传入内地已有15年以上的历史,但大量拥入,并给我们这儿的年轻人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从1989年算起的话也就只有10年多一点的时间。这10年我们经历了流行乐坛多次潮流变幻,听歌已慢慢从盲目走向成熟,从被动变为主动。我们年轻,所以我们选择了流行音乐,因为旋律和节奏中有我们青春的悸动,年轻的生命也因之绽放出生动的色彩。

吴琦:自己最青春激扬的10年就这样过去了,现在回头想及真有些许不甘心和莫名的愁怅。听歌不止10年,但绝对是在这10年里,让我知道自己永远离不开它。 

阿瑟:说起这10年听音乐的心路历程,还真有很多话要说。当初念大学时古典音乐听得更多一些,还常去音乐厅和音乐学院演出厅看演出。流行音乐也听,主要是欧美的。后来慢慢地此消彼长,变成听流行乐为主了。1988年进《音像世界》工作后,兼有了乐迷和流行乐传播专业人士的双重身份。我这人对时髦的东西颇为敏感,(电脑除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大的热情),这10年推重金属、推另类音乐、推4AD音乐可谓不遗余力,为欧美摇滚乐在国内的传播出了力。 

徐定立:我自信现在的我不是个虔诚的摇滚乐爱好者。但我曾经是过。当时我17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Queen的“Bohemia Rhapsody”,这对尚在听Michael Bolton的我无疑是个很大的冲击。从此“歌剧摇滚”这个名词刻入了我的脑海,那种现代和古典奇特的结合方式深深打动了我。之后我又接触到了其它多种形式的摇滚乐,其中不外乎重金属、朋克和Grunge。摇滚乐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特别是1994年至1996年。 

王江:当初迷恋上流行音乐,纯粹是出于青少年的盲目信仰和猎奇心理。这10年之初资讯还不十分发达,所以我头脑中以为掌握了流行音乐信息无疑可以在同学和朋友中显示出优越感。正是这种盲目的信仰和冲动促使我听了大量的流行音乐。至于说所听的音乐风格,自然也很杂,什么流行听什么,重金属、说唱乐、老摇滚、Grunge等等。我当初听音乐有一定的盲目性,但也正是这种盲目性让我涉猎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而不会特意排斥什么。这对日后从事音乐传播工作其实也是个很好的积累。 

吴琦:这10年里粗略地听完了欧美流行乐近50年的音乐,最后还是痴迷不悔地选择了摇滚乐那种充满英雄主义和悲剧命运的音乐体验。这10年的后2、3年,电子音乐开始抬头,但电子乐对我来说太妖艳而遥远,我还是喜欢抱起吉他就能弹出来的音乐。 

杨盈盈:10年前我从父亲那儿拿到一张Marianne Faithfull的专辑,里面有一首“As Tears Go By”(泪水流逝)。父亲告诉我这首歌原是The Rolling Stones的名曲。那一年我才16岁。我这个人听音乐一向太注重歌词,既然有了“As Tears Go By”和Simon & Garfunkel、John Lennon、Joan Baez作底,“摇滚”对我来说便从来不是一种吵闹的东西。以后的几年我在歌迷会里结识了很多朋友,我渐渐发现自己属于那种离开音乐就无法继续生存的人。 这10年里我听了很多音乐,重金属、Grunge、布鲁斯、Techno、朋克、迷幻、爵士、古典……要说最喜爱的,也许还是民谣、后朋克和迷幻摇滚。我觉得这三种音乐也涵盖了20世纪所有的诗歌。 

徐甜:听音乐我不是为了寻求冒险和刺激,而是一种逃避和安慰。尽管包括噪音音乐在内的都能接受,但还是旋律优美的音乐更为偏爱。我觉得听音乐的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音乐爱好者,他们把音乐作为自己成长的舞台背景,用音乐来点缀自己的喜怒哀乐。第二类是音乐研究者,他们主动去探究音乐,把别人的喜怒哀乐当作自己的喜怒哀乐。我觉得自己听音乐的过程象是钟摆一样。当别人在听摇滚的时候,我还在听流行的。后来觉得流行已经变得浮躁起来了,无法安慰我的心灵,我又去听摇滚。从重金属、朋克到Grunge、Brit-pop都听。现在我又觉得摇滚也变得浮躁了,所以在世纪末这个让人非常冲动的时刻,我又开始寻觅以前听过的,旋律优美很抒情的、贴近人性的、很温暖的东西。听了这么长时间的流行音乐,觉得我的耳朵有点脏了,应该拿这种纯净的音乐来洗洗我的耳朵,洗洗我的心灵。这10年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终感性胜战了理性,情感战胜了观念。 

徐定立:对我来说1994、95年是个分界点,以前听音乐有“轧闹猛”的性质,几乎什么都听,什么都能接受。当我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时,我的摇滚情结发生了蜕变。理想主义的我必须在一夜之间转变成现实主义者,才能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我真正意识到了摇滚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我有一种非常疲倦的感觉,决定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后来我终于明白,当时我迷恋摇滚乐其实是对自我的寻找。我通过摇滚乐刺激自己,就如同我现在用古典音乐、电子游戏、电影和动画片来刺激自己一样。我感到其实我是为自己而存在。 

鲍佳乐:在我念高中时,从朋友那儿借来一盒Metallica的《And Justice For All》后,我就被那种疯狂的吉他Solo吸引住了。当是听的东西还不太多,主要是重金属,可能是为了寻求刺激,也可能是觉得听这种音乐很酷。后来在歌迷会里认识了很多朋友,粗略地听了60年代以来很多经典乐队的唱片,其中特别喜欢的有Led Zeppelin、The Doors、David Bowie、Bauhaus、Joy Division、Depeche Mode等,可以说我是听这些音乐长大的。90年代我们经历了多次音乐潮流,而我只对Brit-pop情有独钟,特别喜欢The Verve、Blur、Radiohead等英国乐队。也喜欢PJ Harvey、Jewel这样的女歌手。可能是由于我的性格的关系,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音乐流派上驻留很久。有时我觉得他们就象是我的朋友那样,心情好或是不好的时候都可以去串串门。 阿瑟:每当听着六、七十年代的摇滚乐的时候,便会有种生不逢时的感觉。但这种遗憾在90年代得到了部分的补偿,我们经历了从重金属到Grunge、Brit-pop,从朋克复兴到电子舞曲革命等多个音乐潮流。在为Jim Morrision、Ian Curtis、Jimi Hendrix等英年早逝而惋惜同时,也坚信着“摇滚乐不会死”。我推崇音乐的内涵,同时也很关注音乐的形式感,包括一些属于视觉方面的东西。90年代的流行音乐其实是一门综合艺术,某些看似虚浮的东西其实也有象征意义的。而且和六、七十年代的音乐一样,90年代的音乐不乏敏感的话题。正由于此,流行音乐才没有丧失活力。 

吴琦:前些日子在BBS上给人骂,“什么时代了,还在谈摇滚!”感觉自己真的已经和当今的时尚脱节了。自己如果要真正理解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横亘在人生观念上的障碍是必定要跨越的。自己可能是属于80年代或是70年代那种思维的人,现在回想,最喜欢的还是The Doors、Velvet Undergroud、Pink Floyd、Led Zeppelin。 

杨盈盈:也许在这些年里写了太多有关朋克的文章,很多朋友误以为我是朋克发烧友,其实我讨厌The Sex Pistols就象讨厌王朔的小说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迷恋Joy Division和The Doors。我想我不会错过任何一张他们的唱片,只要能确认第二天还有钱买盒饭吃。 

徐甜:我觉得90年代的音乐机械的成份多了,人性的成份少了,很多不具备音乐素养和创作才能的人,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借助高科技设备制作音乐了。从90年代初到现在,应该为音乐和声音这两个概念作一个定义了,什么样的东西是音乐,什么样的东西仅仅是声音。这个问题是乐评界和理论界应该考虑的问题。 




----
我苦、我悲、我惨!
神啊,赐予我力量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