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ql.004(蝎子)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45:56), 站内信件
|
伊斯蘭教傳入寧夏後,在其發展過程中遂漸形成五個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這五個教派的基本信仰都屬遜尼派,其教規律法又都崇信遜尼派的哈乃飛學派。
清代寧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許多著名的門宦。門宦是清代對蘇非教團的意譯,現代學術界所謂的中國伊斯蘭教門宦制度,則指發展得比較充分、比較典型的蘇非教團的組織管理方式。門宦制就是教主制,每個門宦都有一個被神化了的世襲教主,他既是門宦的精神領袖,又是世俗領袖。在宗教遵行方面,門宦不太重視教乘的五功,而專注於教乘的靜修與參悟,尤其沈湎於唸誦齊克爾(祈禱會)。門宦認為,只有修煉道乘,才能接近真主。各門宦的功修方法均較獨特,大都祕不外傳。
格底木教派 格底木是阿拉伯語,意為古老的和尊古的。該派是中國伊斯蘭教最古老的一派,源於阿拉伯地區的遜尼派。約有二分之一的寧夏穆斯林皈依此派,尤以涇源、西吉、固原、同心、靈武、平羅各縣和吳忠、青銅峽市最為集中。此教派實行互不隸屬的單一教坊制,教權結構較為鬆散。其教坊通常以一個清真寺為中心,寺中設開學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學阿訇等,開學阿訇是教坊的最高首領﹣﹣伊瑪目,主要職責是率眾禮拜、開經講學、傳授經典、執掌教規教法、料理宗教事務。在長期的發展中,此派受漢族儒家思想影響,一些宗教儀式中可見有漢族習俗痕跡。
虎非耶教派 虎非耶為阿拉伯語,意為悄悄的、暗暗的、低聲的。該派主張低聲唸誦齊克爾,所以又稱低唸派。虎非耶教派唸記主詞時,要停止呼吸,連續不斷地低聲默誦。其修行人員多是一種巡遊的苦修者,通常沒有固定的行教區,也沒有隸屬的教坊和清真寺。該派支系甚多,互不統屬,各自為教。清末以來,寧夏地區形成了洪門、鮮門、通貴三個門宦。洪門門宦的創始人是同心縣人,傳統的中心地在同心縣的洪崗子,故稱洪門。鮮門門宦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首領稱太爺,其第一代太爺姓鮮,故稱鮮門,傳教中心在西吉縣的前岔。通貴門宦民國初年創始於賀蘭縣通貴鄉,以地點得名,其傳教區主要在賀蘭、永寧、平羅諸縣。
哲合林耶教派 阿拉伯語哲合林耶意為公開的、響亮的、高揚的。該派主張高聲唸誦記主贊聖詞,此與虎非耶教派正相反,故又有高唸派之稱,哲合林耶教派形成於清乾隆年間,其創始人馬明心(1719~81年)字復性,又名真衛,經名伊卜拉欣,道號維朵耶?屯拉海(意為維護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間曾在也門沙孜林耶道堂留學,回國後在循化、河州等地傳授哲合林耶教旨。清代,哲合林耶曾掀起數次大規模的武裝行動,以金積堡為中心的西北回民反清首領馬化龍就是其第五任教統。二十世紀初葉,哲合林耶教派的教徒,僅在寧夏就達11萬人,曾是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教派。這一教派在寧夏的門宦主要有兩個,即沙溝門宦和板橋門宦,前者又稱北山派,後者又稱南川派。沙溝門宦的傳教根據地在西吉縣沙溝,教眾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涇源等縣和吳忠市。板橋門宦的傳教根據地在吳忠的板橋,教徒主要分布在吳忠、靈武、固原等地。該教派因曾多次抗清,均被清廷鎮壓,遭到血腥屠殺,故此常自稱為血脖子教門。
格底林耶教派 阿拉伯語格底林耶意為大能者。該派受佛教、道教影響較重,主張通過靜修參悟、誦唸「無字真經歌」達到認主的目的,所以又有清真和尚、清真道士的別名。相傳該派源於蘇非派卡迪里教團,在中國的創始人相傳為穆罕默德的二十九世後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寧夏的格底林耶教派主要分為韭菜坪門宦和齊門門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鄉)拱北為中心,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地區;後者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縣七營、梁家堡和同心縣的石 嶺等地。
伊合瓦尼教派 阿拉伯語伊合瓦尼意為同教兄弟。因主張遵經立教,也被稱作遵經派。又因這一教派反對門宦制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稱為伊斯蘭維新派。該教派民國初年首先出現於同心、吳忠一帶,至1934年才在馬鴻逵的扶持下發展起來。伊合瓦尼教派是受十八世紀阿拉伯半島興起的瓦哈比派及該派所進行的伊赫萬運動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帶有革新色彩。其實該派和格底目派的信仰是大體一致的,只有在具體的宗教儀式上兩者才有差別。伊合瓦尼教派提出的遵經革俗,主要是要改革一些陳舊的習俗和非伊斯蘭的禮儀。例如,伊合瓦尼認為:念經不應接受報酬,不應以尊貴的《古蘭經》作為謀生發財的工具;定期的蓋德爾拜、白拉提夜拜、登霄夜拜等副功拜是異端,應予禁止;不應為聖人修拱北、拜拱北,不應作聖紀等等。
---- 我愤怒`我病态`我象罪恶一样丑陋,我靠敏感活着并凭此反击,我了解生活的意义,但它对我毫无用处,虽然我知道这世界有美好与善意的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