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大澳的天空>>生活1+1>>感受澳洲留學 ──一個中國小留學生的域外手記

主题:感受澳洲留學 ──一個中國小留學生的域外手記
发信人: 54213(云海)
整理人: navi(2001-02-21 17:55:54), 站内信件
王梓 


“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有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孫中山留學時的最初感受 


王梓 


有人說:“出國一周可以寫一本書,出國一個月可以寫一篇文章,而出國一年則什么都寫不出來了。”而我卻不愿信守這條大、小留學生們的“經驗”之談,偏要做一次“知難而進”、“逆水行舟”的嘗試。但我深知自己才疏學淺,即使庶竭駑鈍,也不能出口成章,集文成冊,故在此撰小文一篇,寫寫我近一年來在國外中學留學的五味(酸、甜、苦、辣、咸)經歷与點滴感受,以饗關注海外小留學生的諸位讀者。 

世間的變化白云蒼狗般地莫測,而常常又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我本想上完大學后再出國留學,可心急的父母卻在高中伊始之時便把我送出了國門,就這樣,在2000年1月15日,我手提著沉重的行李,肩背著美好而亮麗的期望,來到了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這也就是我异域留學生活的起點,我要從此開始跋涉,開始遠航。 

在我眼中的墨爾本是一座既大又小,既土又洋的城市。說它大,那里人們居住分散,面積廣闊,小區多的令人目眩;說它小,真正市中心(City)的面積不算是“一把瓜子嗑到頭”的話,那与北京比起來也是“芝麻見西瓜”了。講它洋,它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又是工業中心,可謂洋味十足,而澳洲人又象他們的國寶考拉一樣憨態可掬,就連說英語的語調照英美的標准也著實有點儿土。的确,這樣一座城市与我習慣的北京有太多的不同,有好也有坏,所以我最初的工作就是調整自己,以适應那里的生活,雖然我走的時候不是那么情愿,但到那儿以后,也就“既來之、則安之”了。 

俗話說:“三句話不离本行”,我到澳大利亞的正事是學習,前面已經有了几段題外話,我想現在該談談學校的事了。我上的學校叫“Balwyn High School(博文中學)”是墨爾本最好的公立學校之一,也是所在的維多利亞州的重點學校。其實在推行素質教育的澳大利亞,判斷一所學校好坏的最重要標准依舊是成績,我在的這所學校正因為總評成績优秀,升學率高,才有如此的地位。澳大利亞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我的學校更可算是各國文化的交融之地,來自五洲四洋,長著各种膚色的學生匯聚在此,休息時能听到不下十几种語言,外語課也開設了漢語、法語、希腊語三种供學生各擇其好。這樣一個環境必然是競爭激烈的,因為你身在其中,需要應對來自各國的挑戰。 

到澳洲上學的第一關是英語,這玩藝儿我雖然在國內學過,但那點儿東西拿到它的“產地”不算是一竅不通的話,也是“班門弄斧”了。而在那儿,它是各門學科的基礎,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少了它,即使再聰明的腦子也要得弱智的成績。因此,我竭盡全身之能勢,來提高英語的水平。經過几個月的努力,我的英語基本過關,學習,生活已無大礙,一篇記事短文還被刊于校報之上。這也算我几個月的功夫沒有付之東逝,播下的种子有了些許收獲。 

英語只是工具,在澳洲這樣的英語國家不算本事,而對我這外國學生來說,它卻是掌握知識的生命線。因此,我既要學好英語,又得兼顧其它,可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說到這,有些學科的英語要求确實過高了。生物書上那些怪异的單詞,簡直令人頭暈,甚至窒息,更可气的是詞義在字典中無据可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這時那句“讀書百遍,其意自見”的古訓就派不上用場了,那單詞你就是念了1億遍,該不明白的還是不明白。這使得一些人談詞色變,對老師也是敬畏有加地過分了。不過幸好我對生物的愛好与生俱來,也就不与這几個詞儿“較勁了”。由此推斷,最難的都過去了,其它的也不應含糊,事情确實如此。 

在國內,我在高手云集的北京師大附屬實驗中學被壓制慣了。出去之后慶幸地發現能人不多。“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終于找到了可以一顯身手的机會,于是乎,報名去參加比賽,看看自己的能耐。我首先參加的是Lote(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非英語)作文比賽,這回拿中文參賽,正使了我的看家本事,雖然我中文水平不高,但“矮子里拔將軍”還獲不上獎嗎?結果正像我預料的那樣,不僅拿到了獎狀和獎金,還接受了澳大利亞國家電台“SBS”的采訪。下一場比賽可就不那么輕松了。我仗著平時數學不錯,便報名參加了一個叫做Australia Math Compatition(澳大利亞數學競賽)的比賽。可一听介紹,那陣勢是有點儿玄,据說全世界有五十万人參加。我想,反正名都報了,考砸了沒人知道,該怎么樣就這么樣吧。于是到比賽那天,滿不在乎地去了。那些題确實有些難度,有別于往日書上那些簡單而乏味的習題。尤其是文字題,用數學和語言制造了雙重障礙,令本來數學一流的中國人吃盡了苦頭。我是平靜地走進考場又平靜地走出來,并未想獲得什么,但結果卻出人意料。說結果,就避不開得知結果的過程,說起來倒像一段有趣的軼文。話說第四學期開學之時,別的參賽者都或喜或憂地從老師那里拿到了結果的通知,唯我例外。當時我把心一橫,也不去問,心想:順其自然吧。過了兩天,仍然杳無音訊,我猜想可能是机讀卡填錯、作廢了,也就沒去理會它。誰知半個月后的一節數學課上,老師竟拿著一紙証書,笑嘻嘻地朝我走過來,到我面前把紙一展,上面印著High Distinction Cenrtificate(高等榮譽証書)。由于我當時對此比賽并不甚了解,所以冒出的第一句話竟是問:“這個好嗎?”老師回答:“當然,你是學校里唯一獲此殊榮的。”直到此時,我仍將信將疑,心想:“雖然澳洲人水平、能力有限,但其中也不乏几個鶴立雞群的高手,而且是做文字題總不至于輸給我這個只來澳半年多的新手吧?”然而,周圍同學惊訝的目光証實了這証書的真實性。 

國內有些人有种錯誤的理解,認為外國人都傻,只要中國人一去,就能取得好成績。我想這樣的觀點未免有些過于“居功自傲”了。雖然我們國人以勤奮、智慧著稱,但我想成就事業的人無不是以勤奮為先決條件的。而且就我看來大多數中國學生成績好于外國人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扎實功底,做到了“熟中生巧,巧中生精”,故思考問題更容易找到捷徑:二是中國學生具有很多外國人所沒有的刻苦精神与上進心。可見,勤奮很可能就是產生智慧的源泉。縱使國人天生就比洋人聰明,但可不要忘記了“笨鳥先飛,勤能補拙”這句座右銘,雖說有些老生常談,可它卻是經過時間証明的至理名言。我曾有過這樣一位同學,他同是中國來留學的,可成績卻不盡如人意。他比我早到澳洲近一年,可一次上課時他竟問我“Poke”(豬肉)是什么意思,又問我“Cook”(烹調)應怎樣拼寫。連這樣的單詞都不會,由此可知他的英語水平如此差強人意,以至于有時考試連題都看不懂。難道是他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中國人嗎?不盡然,我曾親眼見他曾与外國人用英語對罵,十几二十分鐘竟無一句語詞重复,此情此景确實令我大開眼界,“嘆為觀止”,“自愧不如”。屈原的《离騷》中有這樣一句:“紛吾既有此內美兮”。意思是說:“我”天生就有許多內在的美德。雖然屈原是我國詩的鼻祖,在人們的心中偉大之至,神乎其神,我對他也是崇拜有加,但我仍不能理解此句。我認為人生來都是一片空白,任何修養与能力都是由自身的行動和周圍的環境所造就的。所以學習的好坏,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自我努力,尤其是在學習環境相對輕松,老師不給予學生壓力的國外。總之,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記住一句話:“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人活著光學習不行,因為這樣既無法生存又不切實際,所以,生活也是在外求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看過我那段對于墨爾本的描寫,想必就能把那里生活的基調猜得八九不离十。的确,在這樣的一個地廣人稀,文化背景又相距甚遠的地方,要想生活得有滋有味的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若不愿整日無所事事,碌碌無為的話,就應盡量把生活安排得充實一些。拿我自己來說吧,除完成了較輕松的學習任務外,剩余的時間主要用來讀書,上网和做一些運動。以讀書為例,在這近一年的時間里,我閱讀了各种中英文書藉几十本,其中既有外國作家的原版名著,又有金庸的武俠小說;既有古語常言的四大名著,又有深奧不凡的哲學小說。單從范圍來看,可謂貫穿古今中外,我想這樣的閱讀量,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此一來,我便把無聊的閑暇變成了充實自己的机會,同時也不啻是一种提高自身素質的靈丹妙藥。 

澳大利亞是一個熱愛運動的國家,有許多嗜体育為生命的國民,去年又恰逢奧運圣火在此點燃,所以,由此就能折射出澳洲生活的方方面面,奧運會在悉尼開,而我身在墨爾本,這雖為我親身体驗奧運帶來諸多不便,但我仍然不愿放棄這次与奧運距离最近的机會。好在有足球預賽在墨爾本舉行,使我最終沒有与奧運失之交臂。一進售票廳,就能体會到人們的熱情。大廳里擠滿了持幣待購的人群,為了節省空間,原本直線的隊伍也變成了回形。我在如此擁擠的環境中等待了近一小時才拿到了所需要的票,可想而知悉尼的境況會是如何?我是中國人,當然要看一場与中國有關的比賽,而墨爾本只有足球。可惜那從不爭气的中國男足,未能讓我一飽眼福,好在女足一枝獨秀,給了我一次為她們加油助威的机會。那天的比賽确實精彩紛呈,結果也令人欣慰,以1:1逼平美國。這回在海外才使我真正体會到了什么是民族自豪感。比賽結束時已是晚上十點多了,這時我才發現所有可以到家的公交線路的末班車都已開出,我只好乘電車到了一個可以達到离家最近的地方,然后在無奈之中,披星戴月地步行了一個小時回到寓所。不過我想,以看這場比賽的收獲,我走這段“冤枉”路程還是值得的。 

自由是澳洲的又一特點,在其國歌里就有這樣一段:“我們自由......”然而自由也具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它可以盡量地發揮一個人的才智,使個性得到張揚;另一方面,它也可助長一些坏習慣的形成。所以在澳洲上學不僅需要應對各种事物的自理能力,還需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即使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話,也最好別學會抽煙、吸毒之類的坏毛病,其后果不言而喻。我本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對同齡人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可理解,可歷經這十一個月的耳聞目睹也就見怪不怪了。很多事情,我雖自己不做,但卻已理解了別人,認為那是別人的愛好,若無礙大局,但做無妨。可見在這一年里,我的思想也開放了不少。然而這“開放”的速度畢竟追不上“時尚”的潮流,我在有些方面也确實顯得有些“老”了。記得有人曾勸我去染發,這事真是把我弄得有些哭笑不得。可我該怎么做呢?真的去把頭發染得五彩繽紛嗎?為了迎合某些“潮流”去改變自己故有的思想嗎?雖然我理解他們,但我自己不一定要那么去做。無奈,只好長嘆《岳陽樓記》中的那句話:“噫!微斯人,吾誰与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非常欣賞范仲淹的這句話。它不正是生活中自我調節的最高境界嗎?如果做到這一點世間將只有歡樂沒有憂愁,你將可以用平常心態對待一切。所以我用這句話作為我在澳洲生活的座右銘,努力調整自己,适應各种各樣的環境。 

文章到這里該划句號了,否則會被別人貶為“老太太的裹腳布”。寫文章時才感到,開頭所引述的那段話說得很有道理。把一年中所發生的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事情都融匯貫通到一篇文章里來談何容易?這篇文章由于牽扯事情較多,時間跨度較長,所以不免有些散亂,即使這樣,也只是澳洲生活的九牛一毛,不過它确實是發自內心的,寫出了我的真切的感受。 

Yunhai: Really life with really feelin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