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xbean()
整理人: dannylu(2001-04-15 11:22:10), 站内信件
|
雪域一瞥之五----迷途
清晨,从笼罩在薄雾中的仲巴出发一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雪山倒影于湖泊之中,马
泉河缓缓流淌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岗底斯山脉之间,触目尽是无限的高原风光。
中午我们在小镇帕羊停车歇息,说是小镇其实不过是一坐矮矮的土墙围了一片地方,里
面住了十几户藏族人家而已。我们在唯一的一家重庆酒家吃午饭。酒家相当简陋,土丕建的房
子,店里墙上连白水泥也省略了,两张桌子已经足以应付经过这里不多的的旅客。一道布帘将
店堂和厨房隔开,厨房也是睡房,一边摆着简单的灶台用具,另一边墙角放张小床,床前柜台
上散放着几本书和一台录音机。一个年青利落的小伙子看见我们进来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关了
音乐,露出笑容起身招呼我们。他既是老板也是厨师,只身从重庆来到这里打天下,看着他象
所有能干勤快的四川人一样动作麻利的煮饭洗菜,不一会儿就弄出了几个不错的小菜,很难想
象无亲无友的他怎样在这遥远荒芜的地方渡过一个个漫长而孤寂的日夜。问他时,他淡泊的笑
笑说习惯了。
离开帕羊我们继续向圣湖码旁壅错前进。下午3点多路过一牧场,艳阳下远远的见牧民们
正忙在为几百只排成两列的绵羊挤奶,心里奇怪绵羊们怎么可以长时间的头对头乖乖的一动也
不动,走近一看原来是已被绳子捆在一起了想动也动不了。拍完照大家纷纷跑去旁边很漂亮的
白底蓝花图案的大毡棚里喝新鲜的羊奶和刚做好的酸奶,五元钱一碗,有人喝了一碗还不够又
来一碗,还有人边喝边看上了主人腰间配带的银配刀,拿过来嘻嘻哈哈的传看评论一番。不惯
喝的就跑到帐外看两个藏族人坐在地上用小石子儿赌钱。。。
再上路时我们这辆车颇为不顺,一路上先后死火了三次,进入荒芜的山地后,同队的两
辆越野车和补给用大卡车都超过我们走远了。司机熊师傅说可能是油的质量不好,油渣常常堵
住了油管,使油供不上来。其实这部早该退役的老爷车仍然跑在阿里这样的地方也算得上是奇
迹了。一路上我们修修停停走得极慢极困难。第三次死火在路边时,我和广东仔坐在车里打盹
儿,大个儿和沉默是金在车前面看熊师傅修车。个头不大的熊师傅象一贯的那样打开了车前盖
,蹲在车沿上仔细检查着。
迷糊中,我突然听见熊师傅大叫一声:着火了!睁开眼一看,只见一阵大火“蓬”的从
熊师傅蹲着的那边冲上来,我想也没想就打开车门扑下车去,广东仔也同时从他那边冲下了车
。就在我们跳车的同时,熊师傅的双手因为沾了汽油,瞬间就着火了,前面头发也烧着了,幸
好站在他身边的大个儿眼疾手快一把将还蹲在车沿的熊师傅拖下车,并同时扑息了他身上的火
。熊师傅脱下身上穿的棉衣迅速盖在车前起火部位,几个男生七手八脚的捧起地上的沙不停撒
向火焰,一阵忙乱才彻底将火扑灭。这时,只见熊师傅的棉衣已经烧毁了。再查看熊师傅的手
也被烧伤得不轻,手背关节处全烧起了水泡,他的发尾也看得见烧过的痕迹,还好没伤着身体
。我们手头仅有一小瓶红花油,我给熊师傅简单的处理了伤口,看着年过半百的熊师傅穿着单
衣,用行动不方便的手又修起车子来,虽然大家都很不忍心,但要离开这荒芜人烟的地方熊师
傅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发动机终于“突突”响起来的时候已是7点了,我们在这里整整耽搁了一个多小时。随着
山势渐升,气温明显下降,我们都感觉到了寒冷,有一小段路还下着冰雹。沿着岗底斯山脉连
绵的群山,我们的车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孤寂的山坡,道路似乎永无尽头的向远方延伸而去。天
色渐暗,翻越山顶时山上纷纷扬扬正下着雪(可是6月份哦),两侧高耸的山脉银妆素裹,纯美
绝仑。其中一座圆弧形的深色山峰只薄薄的披了一层雪花,远看就好象一个遍洒白色糖霜的巨
型巧克力大蛋糕,可惜只许看不许动手。看看时间已是晚上9点,西藏10点才天黑,不知不觉
我们已是整整8个小时没吃东西了,广东仔及时找出他的巧克力分吃了些,不过这时最想吃的
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甚或一杯热水也好。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天黑前赶上团队,否则天一
黑我们就要必须在这荒山野岭过夜了。
晚上10点多,只剩一只车灯照明的我们终于下山进入到谷地,在黑暗清冷的路上我们极
力辨别方向寻找团队的车辆,可怜的能见度和艰难的道路正使我们决定放弃搜寻的时候,前方
远处黑暗的河滩上突然有车灯朝这边闪烁了几下,欣喜若狂的我们知道这正是我们的车队发出
的信号。开过去,那里有帐篷,睡袋,热水,食品和热情的队友们等待着我们。。。
30---8---2000
雪域一瞥之六----谁令我心动(玛旁壅错)
最绝色的宝石藏身于最神秘的国度,只有最纯洁的心灵才能识别她的高贵。
在圣地辽阔寂静的巴嘎草原深处静卧着少女般无暇的湖泊玛旁壅错,我曾在一个黄
昏走近她的身旁。。。
薄暮时分我从旌藩飘扬的地方漫无目的的步向湖滨深处。细碎的脚步声中,
身后走来藏族一家四口:一个略带沧桑但难掩美丽的藏族少妇牵着两个约莫4岁和7,
8岁的可爱男孩,后面跟着孩子们的祖母,她满脸风霜但神态安祥。她们是从青海来
转圣湖神山的。孩子们还小,爱惜他们的父亲独自去转湖,要好几天才能回来,她
们就在近处帐篷里等候他。
一个微笑,一声“扎西得勒”,我和母亲及孩子们并排迎着柔和的太阳
走去。在我生命中,这个本来平凡的下午因为几张无邪笑脸的陪伴,因为是在玛旁
壅错而使得我一再回味。。。
“ 亚不都”!随着一声欢呼声我看见年青母亲俯身从脚下河床上那数不
清的石子中检起一块黄色的小石子,她微微举起手中的石子让大家过去看,阳光下
小石子虽不透明却光滑如玉且形状奇特,最特别的还是石子中间穿透了的一个小洞,
是千万年潮水冲击的杰作。只见她露出一脸的欢颜,仿佛她检起的不是一个石子而
是一块绝色的宝石。她解开年纪略大的孩子颈脖上的一条红绳,小心的将石子穿上
去,绳上早已系了好几个不同的吉祥物,现在又多了一个!孩子高兴的戴着颈绳蹦跳着跑去
,他这个年纪应该已经牢牢记得颈绳中的其中一块石子是在这个离家非常遥远的湖边由母亲发
现并亲手给他戴上的吧?
河滩上的石子千奇百怪,颗颗都是亿万年的结晶,我也忍不住和她们一起寻找起我
喜欢的石子来,一边想象着它们曾经去过哪些海洋,为何最后会躺身于此? 当我检起几颗特
别的石子将它们放在掌心细看的时候,我发觉我也和那母亲一样好象找到宝石般爱不释手。她
们喜欢的那种黄色有洞的石子很难找到,孩子们却不时递给我喜欢的那种光滑且有奇特线条的
石子儿,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我唯一懂得的一句“亚不都”已经足以换来她们最甜美的笑脸
,而那些无邪的笑脸象严冬里的暖阳一般至今还温暖着我的心。(而那些石子们现在都快乐地
躺在我窗前的玻璃缸里与绿叶共舞。)
当湖水鳞光闪闪,落日将天际染得彩霞翻飞,微风也来吹拂轻荡着涟漪的
湖面时,年老的母亲不禁对着湖水连连涌身长拜下去。。。年青的少妇站在湖滨喝
下一口粹冷柔滑的湖水并虔诚的拍洒些许在她的前额,两个年纪尚幼但聪明乖巧的
男孩也学着大人的模样在湖边模拜,嘻戏着。。。
置身于这景致,这湖,这人。。。无不一一让我感动,让我忘却世间的一
切烦恼,忘却时间的存在,只觉得自己也和她们一起融入了无边的天地之间。。。
注解:“亚不都”是藏语的“漂亮,好极了”的意思。
雪域一瞥之七——班公错的回忆
班公错是位于阿里地区中国与克什米尔交界处的一个湖泊。面积604平方公里,藏语意思
是长脖子天鹅。它在中国境内是淡水湖,到达克什米尔境内却奇特的变为咸水湖。夏季,大多
数到这里的游人都是为了一赏湖中鸟岛的风采。
我们自助旅行车队到达班公错时已是黄昏,全队20号人一拥而上全部挤上了去鸟岛的机
动船,想赶在太阳落山前去岛上一睹为快。集体行动多了就会怀念独处,我看见一个船工独撑
了只小木船正准备去湖里捕鱼,立刻决定独自跟他前去。
小船行驶在浩渺的湖面上,随着船浆有节奏的一下下在水面划出弧线,水波一圈连一圈
无声的向远处轻荡开去。。。远处群山环绕,白雪覆顶,海鸟不时啼叫着划破寂静的长空朝日
落的方向飞去。不久,船夫就将小船划至湖中一块绿州,我就着岸边的石头跳上去,他让我自
己找些孵化中的鸟巢看看,还特别叮嘱我不可去动那些鸟蛋和刚孵出的小鸟,因为它们的父母
正在岛的上空盘旋并密切注视岛上的风吹草动呢。交代完毕,他就将小船划到不远处忙着撒网
捕鱼去了。除了打鱼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人上过这个巴掌大的无名小岛,下脚处全是篙草,一不
小心就会踩中散落草丛的鸟蛋,我在半米深的草丛里四处张望,很快就发现一个鸟巢,里面有
两只刚孵出不一会的毛茸茸的可爱小鸟,巢里还有个欲破没破的蛋壳呢,两只小鸟看见人害怕
的挤在一起咕咕直叫,其实我哪敢对它们轻举妄动啊!这样的巢还找到好些个。
渔夫没多久就收网将船靠近岸边招呼我上去,小船中已多了许多落网之鱼,条条都近尺
长,黄色没什么鱼鳞,才半个小时渔夫就打上了八十多斤鱼,船往回走时渔夫划得很吃力,不
过他的心情却很好。他告诉我他原籍四川,曾经到广东打工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选择在这
里定居。现在他和两个同伴一起在远离人烟的班公湖边担起管理班公湖和鸟岛的责任,收入来
源则主要是依靠向游客提供住宿和用餐,生活虽然单调但却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是夜,在湖边简陋的餐厅里我们开怀痛吃了一顿全鱼宴(其它菜肴此地欠奉),每人交30
元包括住宿和无限量的任吃班公湖鲜鱼。四川老板娘厨艺甚好,鱼还煮在锅里香味就已经吸引
得我们围着灶台团团转了。很快,清炖鱼,麻辣鱼和红烧鱼份量十足的分盛在三个大脸盆里端
上饭桌,正好满足我们这班一路上早已嫉饿如仇的队员,当司机们拿出他们带的西藏啤酒时更
将晚餐气氛推向高潮。连蚊子们也来助兴,大批的蚊子围着屋里两盏灯泡起舞,还不时掉几只
在灯下的鱼盆里,屋子太小无处可挪,我们只得边吃鱼边捡蚊子忙得应接不暇,后来有人灵机
一动,装了两盆水举在灯下将它们溺死了事,但不怕死的蚊子不断补充进来。结果,只好由男
生们轮流“站岗”担此“重任”。。。
第二天清晨,我乘船去鸟岛,班公错共有三个鸟岛,每年夏季数以万计的地中海棕头鸥
从异地飞来这里渡过它们悠长的假期。在此,它们寻找终生伴侣,然后共筑爱巢,生殖繁衍。
看着乐也融融的小家庭们悠游的击水展翅在雪山碧波中,高飞在蓝天白云下,让人真恨不得也
插上翅膀和它们一起共舞。同去岛上的管理员带着感情告诉我们,有一年夏天,有一只狐狸不
知怎么上了其中一个鸟岛,结果很多刚孵化的小鸟都被它吃掉,等半个月后管理员上岛查看时
岛上正展开一场鸟狐大战,但无数小鸟已死于非命,最后这场悲剧以狐狸被管理员击毙而告终
。此后每年到了产卵期管理员都不敢稍有懈怠。
班公错,西藏另一个不沾染一丝喧嚣气息的湖泊,她旷世绝尘的恬静和纯净是在此栖息
的鱼类和鸟儿们的最后的天堂之一.....
雪域一瞥之八------邂逅桑耶
相传,莲花生曾施魔法从手心变出寺院幻影,赤德松赞看后惊呼:“桑耶”(出
乎意料),遂以命名。 桑耶寺创建于公元762年,是藏传佛教史上兴建的第一座寺庙。桑耶
寺位于被称为“西藏的江南”的藏南河谷平原上,寺院南面滨临宽阔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东,
北,西面都横恒着山峦。桑耶寺的格局,以围墙外面荒凉的旷野代表芸芸众生无边的苦难;而
里面雄伟的寺院,完全按照佛经里的理想世界布局。
我第一次见到玉泽时,他正手扶桑耶寺转经廊的转经筒准备转动经轮。他长身玉立在
乌策大殿和回廊之间,一屡和旬的阳光穿过弥漫宗教气氛的乌策大殿中庭,投射在身着黄色衬
衫肩头披搭了一块长长的降红色藏衣的他身上,引人注目。
我们一见如故。当阳光在祥和宁静的桑耶寺投下长长的光影,转经廊从第一个到最后一
个经轮都按佛的愿望以顺时针再次旋转飞舞起来的时候,我和他并肩漫游在这坐古老的寺院中
。桑耶寺被称为“建筑史上的佳作”。它的三层主殿分别由藏,汉和印度缯人设计,离开最下
层典型藏式特点的转经廊,穿过富有汉式经堂特色的二层和印度寺庙风格的第三层,登上顶楼
远眺蓝天白云,金顶彩绘,远山村舍,自有另一种天地。
玉泽来自昌都,那是康巴藏族聚居的地方,他兼有藏族人的健康肤色和康巴人的高大
外形。衣容整洁,带着一股英气的脸庞和头上漂亮的咖啡色礼帽使他比周围的藏人显出几分不
同,他说话不多,但总是流露谦和的微笑,走在他身旁我觉得自己上路以来常常躁动不安的一
颗心变得渐渐平静下来。
主殿西南是充满历史氛围的译经场,当年这里曾聚集了无数西藏和中外经文翻译家,
在此将佛教经典翻译成藏文。译经台两侧的壁画展示着当时各国学者译经的的盛况。往事已矣
,现在作为桑耶寺的经学院,白天这里是喇嘛们休息和辩经的地方。
从桑耶寺四角的分别代表藏传佛教里的四大天王的红,白,绿和黑的佛塔出来,我
们走到寺院草地休息,我一时兴起要过他的帽子戴在头上扮牛仔,他看着我的样子微微笑着边
向我伸出手,以为他要握手便也伸手过去,却被他牵住我的手,他的坦然率直出人意料又让人
难以拒绝,我便放任自己于这份意外的温謦中。
漫步在寺庙后院阔大的草地上,观看举家而来参加两天后的跳神节的人们搭帐篷铺地
毯摆出茶具真是件趣事。商人们推了小车忙着买卖;喇嘛们步履匆匆,有些忙着在主殿门外挂
出蓝白相间的巨幅帷曼;殿内传出鼓声,那是跳神表演者在加紧排练;几个年老的喇嘛戴上老
花眼睛正在缝纫机上熟练的缝制跳神穿的衣服,一件大有来头的铁制盔甲将是主角的舞衣,难
以想象舞者穿上这重达几十斤的铁甲怎样行动,惶论舞蹈了。一位手摇转经筒的老婆婆叫住玉
泽和他闲聊了好一会,玉泽弯下腰微笑着耐心的回答她。进藏后我发现,藏族之间讲话是相当
温文而雅的,很少见他们急燥或者发脾气,对佛教虔诚的信奉使他们对生活诸事显得豁达和不
易动缜。
黄昏是动人的,但也带来了离别的惆怅。我,最终是属于江边最后一班渡轮的。玉泽
送我搭上寺里的顺风车。车走远了,他还没有离去。回望他夹杂在一群红衣喇嘛们中间,被夕
阳染成金色的高大身影渐渐模糊不见了,桑耶寺那象征世界外围的寺院围墙也在视线中愈退愈
远,最后,只剩下铁围山外荒凉的旷野,无限的苍茫和再次踏上前路的我。相信无缘再见,我
和玉泽都没有留下联系地址。
第三天中午我游览完泽当县乘坐长途巴士回拉萨,车停桑耶寺渡口,看着走上车来的
玉泽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什么比朋友重逢更令人惊喜,坐在我身旁的玉泽用藏族
人天生的好歌喉唱起藏歌,他的歌声感染了同车的藏族青年们,从西藏家喻户晓的“向往神鹰
”,“慈祥的母亲”,“康巴汉子”到我最喜欢听的古老藏族民歌,3个小时的车程竟第一次
觉得太短暂。幸运的我在一路歌声,一路欢笑中回到拉萨。在拉萨车站我和玉泽再次挥手告别
。
也许命运之神特别喜欢给在圣地的人带来惊喜吧,傍晚时分从八廓街如潮水般的转经人
群中,我惊讶地看着玉泽高高的身影第三次走到我身旁。。。。这天晚上,玉泽和我在布达拉
宫广场上的喷水池边坐了许久,布达拉宫在如丝夜雨里显得柔和平静,第二天清晨就将告别拉
萨飞回南方的我不禁在雨中怅然若失。与这方净土二十八天的短短聚会已在我心海泛起长长的
涟漪。不知不觉,我深深的爱上了这块土地,更爱上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此刻,离别的心情
正如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错在诗里写的:“压根儿没见最好,也省得情思萦绕;原来不熟也好
,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西藏,祝愿你永远如此美丽圣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