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山城故事>>★ 垂涎欲滴好吃街 ☆〖饮食文化汇粹〗★>>重庆火锅的由来

主题:重庆火锅的由来
发信人: warmdark(五月天)
整理人: zchcp(2001-06-12 01:31:22), 站内信件
大约一万年前,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 

不过仔细一想,当时没有所谓的盐,没有调味料,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的鼎,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三国五熟釜 鸳鸯锅始祖

三国时代,魏文帝在史料中提到的“五熟釜”,就是设有分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林洪所著《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当时林洪拜访隐士,来到武夷山第六曲仙掌峰。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滚下石来。林洪想烤来吃,隐士却说,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片在汤中涮熟,沾着调味料吃。利用涮熟吃法,林洪觉得甚为鲜美,因而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器皿变化少 白铁锅普遍

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的变化不大,新的容器除了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翻腾,吃的时候不会有漏网之鱼外,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只是在制作上更为精致。

燃料变化一日千里 调味秘方独门保密

虽然火锅器皿的变化不大,但是在燃料使用的却是一日千里。从柴火到木炭,从电炉、酒精到煤气、电磁炉。其中,以木炭的使用历史最久,最有风味,但最污染空气。电磁炉最干净、最方便,但风味较差。煤气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过最危险。 

相对于燃料的变化,调味沾料的演变却趋于保守。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变,汕头沙头酱以独门配方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酱也都是以老牌子为号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酱油、葱、蒜、蛋、麻油、辣椒等等,样式不少,但都大同小异。

三大火锅类别 吃法原始自然

火锅基本上是三大类别:第一种汤为淡味,以涮生片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广式打边炉最具代表。第二种是锅内料已熟,如砂锅鱼头、羊肉炉等,炉火只是做为保温作用,只用来烫青菜。第三种是锅内的料全都熟透了,青菜也无需再穿烫,炉火完全是保温的,和大锅菜无二样,如佛跳墙、复兴锅等。

吃火锅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么就放什么,多自在,也最能保鲜,没有油腻,为现代的健康吃法,怎么样,来一锅吧!不过注意:少吃些肉,多备些蔬菜、鱼类,沾料不要调的太咸,否则对心脏不好。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