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liffwang(60分万岁)
整理人: zchcp(2001-02-16 23:11:51), 站内信件
|
庆山城都市游
以重庆主城区为范围,以典型 的山城都市风貌、著名的革命纪念 地、丰富的抗战文化史迹以及城市 园林景观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 区等风光为特色,是集观光、游乐 、会议、展览、周末度假、购物、 美食等旅游为一体的中心旅游区。
--------------------------------------------------------------------------------
山城夜景
重庆市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 ,倚山筑城,建筑层叠耸起,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貌十分独特,由此形成奇丽夜景。
初夜的山城,以繁华区灯饰群 为中心,干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民居灯火为背景,层见叠出,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曲 直相因、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车 辆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灯海 之中,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欢 笑、笙歌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 动感与生机。更兼两江波澄银树,浪卷金花,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俯仰顾盼,情 境各异,如梦如幻,如诗如歌,堪足撩人耳目,动人心旌。
“不览夜景,未到重庆。”游客抵渝,勿忘登临枇杷山公园红星亭、鹅岭公园瞰胜楼、南山“一棵树”等处,一览山城夜景风采。
山城夜景自古雅号“字水宵灯”,为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宵灯”更映“字水”,风流占尽天下。清人王尔鉴诗云:“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海外对其亦有“百万美元之夜景”的美誉。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整座建筑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礼堂建筑高65米,大厅净空高55米,内径46.33米,圆形大厅四周环绕五层挑楼,可容纳4200余人。
人民大礼堂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建筑形式,以柱廊和双翼相配,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人民大礼堂外观像放大的北京天坛,碧绿的琉璃瓦大屋顶,大红廊柱,白色栏杆,重檐斗拱,画栋雕梁,色彩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壮观。建筑仿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一精美奇巧的东方式建筑。1987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收录我国当代43项建筑工程,将该建筑排列为第二位。
人民大礼堂每日8:00~18:00向游客开放。乘103、104、105、111、112、122、215路公共汽车和181、503路小公共汽车可达。
巴蜀古文化中心
位于渝中区到南岸区的主干道左侧一葫芦状浅谷中,占地4600平方米。其建筑古朴、典雅、别致,楼、台、馆、榭全部置于水面。所展示的人文景观,除民俗、建筑外,还反映了古文化、民间工艺和生产技术,自有一番特色。
南边“翔龙宫”,根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建为一座平面呈外方内圆、四角带尖顶的两层楼房。
北边“吟凤殿”,底楼为民间风味小吃及土特产销售厅,二楼销售名贵书画及文房四宝、竹木雕、丝绸刺绣、珠宝玉器、古乐器、戏剧脸谱等工艺品。
东边“民俗表演长廊”,展示水车车水、手工榨油、土法造纸、制作陶器、编织麻窝子(鞋)等中国传统生产技术片断,且供游客免费操作。
巴蜀古文化中心每日9:00~17:00对外开放。乘301、363、382、801路公共汽车或301、304、428、501、503路小公共汽车到工贸大厦下可达。
解放碑
位于渝中区民族、民权、邹容三大路交汇的十字路口,通高27.5米,有旋梯可达顶端。该建筑最初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低矮木质结构,称“精神堡垒”。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建,题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解放碑作为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商品及场所的徽标之中。
解放碑乘401、402、405路电车,413、418、481、301、303、251、215、103、104、105、111、112、122路公共汽车可达。商业中心以解放碑为中心,形成了重庆城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地带。这里高楼大厦林立,交通四通八达,百货商店,影剧院、歌舞厅、副食品市场、书店、宾馆、饭店等鳞次栉比,一应俱全。游客至此,既可观光巴渝风物人情,又可品尝地方名特小吃,还可购买纪念品和其他物品。
朝天门
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
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
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长江。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朝天门乘401路电车,102、103、122、251、382、418路公共汽车或252、413、420路小公共汽车可达。
巴蔓子墓
巴曼子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巴国的将军。巴曼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旁。现存墓碑为民国初荣县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曼子之墓”。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周末期,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有诗赞其事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
巴曼子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历代皆有所修葺。现存巴曼子墓重建于1922年。
巴曼子生于东周末年的临江城(今忠县)。巴曼子为保城池而自刎,后人念其忠诚,改临江为忠州。巴曼子刎首留城处的古城墙位于县城东门,现依然可见。
巴曼子墓乘401、402、405路电车或413、418、481、109路公共汽车,七星岗站下可达。
----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
“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炸学校,
从来不迟到,
绳一啦,
赶快跑,
“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