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musician()
整理人: kgb(2001-02-11 15:30:18), 站内信件
|
七十年代纽约的地下音乐是Punk乐的发源地。艺术家们在一家叫CBGB的俱乐 部里四出活动,音乐风格既叛逆又简陋。朋克乐团的成员多半削着短发,身着细 瘦的黑色牛仔裤, 涂鸦的T恤,破旧的运动鞋。著名的朋克女诗人Patti Smith 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她敏感颓废和暴躁的艺术性格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 她的表演完全无视音乐演奏的合理性,神经质刺耳的嗓音在毫无感情色彩的钢琴 映衬下,从她软性的嗓子里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来,直至支离破碎。她的情绪总是 在女孩的易伤和斗士的刚毅之间游离,她的舞台表演就像是一次声音的极限试验, 充满着窒息感,强烈的音乐和情绪反差在她丝毫不动声色的演绎下显得出人意料。 Patti Smith的诗词, 敏锐地触摸到了时代冲击下的现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失落, 富有强烈的冲击力。
Patti Smith在70年代早期是一个教徒, 曾在一个唱诗班作过领唱。她的音 乐直接师承Lou Reed的风格。最初她只是和两三个人一起表演。她的音乐将摇滚 乐的民粹主义与她充满诡异色彩的诗歌结合在一起,并不太注重音乐的平衡性, 声嘶力竭的演唱与重金属般的节奏是她的注册商标,从她早期的音乐中不难发现 这一点。
1946年, Patti Smith出生在新泽西州的Pitman。在她的音乐生涯中,她曾 受过无数人的影响,如她的偶像Jim Morrison、Bob Dylan、Jimi Hendrix、The Rolling Stones、Lou Reed等。长大后,她的最大志愿就是去纽约实现她的艺术 之梦,因为当时的纽约是前卫艺术的大本营,所以她千方百计打工攒钱以筹齐去 纽约的路费。一到纽约她马上就沉浸到了这个城市的艺术氛围中,在那儿她遇见 了前卫摄影家Robert Mapplethorpe和音乐人John Cale(前“地下丝绒”成员) 等人。 初到纽约时她靠在书店打工维生,空闲时替“Cream”、“Rock”等杂志 写一些演出方面的追踪报导。她那本著名的诗集“Cowboy Mouth”就成形于那时。
当时曼哈顿的音乐风景已从六十年代的激进摇滚转换方向,其中的先锋人物 是一支著名的华丽摇滚乐队New York Dools。Mercer艺术中心不仅是当时摇滚乐 队玩纯摇滚的天堂,而且还是文人墨客小聚的乐园。艺术中心在1974年关闭后, 在Bowery一个叫CBGB的小酒吧成了新的前卫艺术俱乐部。 此时,Patti招募到了 吉他手Lenny Kaye、键盘手Richard Sohl、贝司兼吉他Ivan Kral和鼓手Jay Dee Daugherty组成了一支乐队, 并遇上出品人Jane Friedman。Friedman建议Patti Smith开口歌唱, 而不要只是吟诵她的诗。他后来成为她的经纪人。乐队很快就 动手录制作品,Television的主音吉他Tom Verlaine也拨刀助阵,他们录制的第 一张细碟“Hey Joe/Piss Factory”很快卖了1600张,这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 “Hey Joe”是一首车库摇滚作品,“Piss Factory”则以Patti当年在新泽西一 家工厂做工时的生产线经历为背景。
这次成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1975年,乐队成了曼哈顿第一支签约主流唱片 公司的的地下摇滚乐队。他们在CBGB一次演出引起了Columbia唱片公司老板,曾 经发掘Laura Nyro和Janis Joplin的Clive Davis的注意。 Patti签了Davis新开 的公司Arista。1975年5月,她的首张专辑“Horses”出版了, 在摇滚乐界引起 了广泛的轰动。 此专辑由John Cale制作。那一年,大野洋子和约翰·列侬刚刚 从歌坛引退。
Patti Smith的词作触及了女同性恋、 自杀和不明物等问题。作品首次实现 了摇滚与诗歌的结合。 Patti的音乐是惊世赅俗的,对摇滚乐的冲击显而易见, 她用生硬多刺的嗓音唱出:“Jesus died for somebody's sins but not mine.” 这反映了她对规则的唾弃。 “我不是在写歌, ”她告诉“Melody Maker”说, “我只是在抱怨。”除了歌曲之外,另外她在唱片封套的构图上也施加了决定性 的影响。她需要她的封面能捕捉她音乐中隐晦的意思。所以人们总是听到她和摄 影师Robert Mapplethorpe无休止地争论着, 比如能不能保住品质、有没有魅力 等,然后又为什么叫魅力争辩着,最终谁都没能说服对方。不过那张著名的封套 却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与当时流行的女歌手专辑唱片封套截然不同,凝重的黑 白图片对照鲜明仿佛有一种致幻的效果: 照片中Patti瘦削的身影,牛仔裤、白 衬衣,一条领带松松地吊在脖子上,居高临下,气宇轩昂。这在七十年代其它摇 滚专辑中是很少见的。 评论家Paul Taylor说:“我最初在澳大利亚一家店里看 到这张专辑时, 立刻就爱上了那封面,我不知道任何关于Patti Smith或Punk的 事,但我在那图片的冲击下买下了那张唱片。它十分优雅又十分摩登。当我翻看 摄影师名字时不自觉地想:Robert Mapplethorpe? 他是哪路神仙?”过了许多 年, “滚石”音乐杂志将“Horses”评为了“这个时代100张最伟大专辑”的第 26名。
Patti傲慢的男性化的激进姿态是当时反叛女性的样版。 她总是许多摇滚评 论者的宠儿,一方面她本人也是一个写手,另外则是她传奇的经历。在她的艺术 生涯中,她的偶像Bob Dylan对她的意义就等同于教皇的恩典。当Patti Smith比 Bob Dylan更著名时, 她似Jim Morrison般不成熟的自毁形象仍是一个大问题。 她从情感祭坛到耀眼星坛的过渡被烙上深深的记印。她又是一个孤独的好斗者, 只凭直觉做事。她曾在《时代周刊》上写了一篇评论,讲述她在舞台表演时内心 的紧张情绪以及天使与恶魔般的道义斗争。她是一个典型的双重人格者,在天才 与乖僻、强力与怪异、艺术与癫狂之间游走。在她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时,听众并 不是她主要要考虑的, 她只属于她自己。在她的一首诗“Pinwheels”中她描述 了一个烈焰般的女孩,这个狂热舞动的女孩显然就是她自己。
尽管如此,她的音乐开始被摇滚歌迷广泛接受,因为她的激进刺激了歌迷的 好奇心理。她的音乐对当时风花雪月的主流乐坛无疑掴了重重一耳光。不过,她 的傲慢有时也会惹来别人的怒火, 正当英国“New Musical Express”兴高采烈 地宣称“Horses”是当时最好的专辑时,“Melody Maker”很不高兴地评论道, “‘Horses’只是业余水平,算不上是好的摇滚乐。”媒介对她的不满主要在于 她对他们采访要求的态度冷淡。不过这对歌迷来说是次要的,“Sounds”杂志一 位记者在一篇对Patti 1976年第一次在英国舞台上表演所作的访谈中写道:“太 妙了!太妙了!演出简直刺激透了!她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敢在舞台上吐唾沫的 女歌手。”
Smith第二张专辑“Radio Ethiopia” 出版于1976年,但这一次没有引起评 论界像对“Horses” 般的轰动。她的演唱事业在1977年1月遭到严重打击,她在 佛罗里达州的Tempa一次表演时从台上摔了下来, 扭伤了脖子。在住院期间,她 写了另一本诗集“Babel”。1978年,Smith回到舞台,复活节那天她在CBGB组织 了“复活” 音乐会, 随即推出第三张专辑“Easter”。这是一个光荣的回归, “Easter” 取得了她第一个Top 40,和Bruce Springsteen合写的“Easter”、 “Because The Night” 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单曲榜名列前20名。 如果说 Patti Smith的回归是期待已久的惊喜, 则取得排行榜前20名则是额外的红利, 这使Patti惊喜万分, “哈哈,太好了!我们也有了热门金曲。”她对《滚石》 杂志如是说。
“我在欧洲呆得比美国多,那些买‘Horses’或‘Piss Factory’的孩子日 后都成了英国Punk的先锋,像The Sex Pistols、The Clash或别的一些乐队。” Smith 1976年在英国的演出恰好引发了英国的Punk运动,不能不说她曾对这个臭 名昭著的运动起到过重要的影响。
但Patti很快就离开了摇滚前锋,在1979年“Wave”出版后,她于次年3月嫁 给了MC5乐队的吉他手Fred “Sonic” Smith,在1988年那张“Dream Of Life” 推出之前, 她一直在底特律的家中做贤妻良母。从1971年2月第一次在圣马克教 堂的200名观众面前表演,到1979年9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7万名孩子面前演出, 她的故事是光辉圆满的。
据CD杂志“Ice”说法,Arista将推出Patti全部旧作的全新混音版,另外还 有一些附加的歌曲。 今年6月初将推出的新专辑名叫“Gone Again”,由吉他手 Lenny Kaye制作。 其中有一首回应Nirvana“About A Girl” 的歌曲“About A Boy”送给英年早逝的Kurt Cobain。她巡回演出的助阵队伍也非常庞大,有U2的 Bono,R.E.M.的Michael Stipe, Television的Tom Verlaine,还有著名吉他手 Jeff Buckley。这张新专辑据说会充斥大量acoustic的吉他,folk式的歌声,显 示她从未有过的柔情。另外,她的新书“The Coral Sea”也将在今年5月出版。
Patti Smith是美国Punk乐的先驱, 她以她的杰出才华和对摇滚乐发展的不 朽贡献而在这个摇滚史上取得了令人仰慕的地位。她属于她那个时代,但每个时 代都是建立在对过去时代的承袭上的。我们尊敬前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 鼓励自己。只有这样,时代又一步向前延伸,精神不断向前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