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客家风情>>〖资料存档.历史渊源〗>>【 分布情况 】>>[转载]"客"系何来?仪陇的客家人

主题:[转载]"客"系何来?仪陇的客家人
发信人: fengrouyu(长乐山人)
整理人: kiddieland(2004-12-22 08:12:00), 站内信件
http://tour.scol.com.cn/html/2004/06/pic/001002002_424957_1.jpg

    仪陇地处深丘,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数代人的不断迁徙成就了他们超乎常人的适应能力,促成了他们凡事必胜的信念。近代启蒙思想家、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曾赋诗赞叹先人:“筚路桃符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一首诗把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迁徙闽、粤、赣,继而又西南、华南直至海外的漂泊史刻画得入木三分。 

  仪陇客家人的当地语言虽是四川话,但保留着若干由客家语言移植的土话,随意捡来:猪舌子,避“蚀”之意而叫“猪利子”;伞,有“散”之嫌,称为“遮”;看病,“看先生”;抓药,“捡凉茶”。甚至小孩的乳名也直呼“牛崽”、“毛狗”、“落娃”。 

  仪陇客家的年节风俗虽然大体上和内地的习俗一致,但更重视细节、更关注节气的交替。如春节前的腊月,从杀猪、磨豆腐到煮腊八,继而扫扬尘、贴门神,直到除夕的祭祖、送年守岁、开门炮、开财门、抢金银水等等。立春时要“接春”,元宵要“闹灯”,清明要集中“祭祖”,还必须讲客家话。端午,门前必挂菖蒲陈艾、吃新麦包子。立秋,要“尝新米”,7月半要再“祭祖先”,中秋,要“祭月亮”,重阳,称为“九月节”,要请老人吃饭。从这些习俗的形成、延续以及重视程度分析,不难看出与客家人长期的颠沛流离,无数次的迁徙跋涉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荡中家人出现的分离使客家人更重亲情,流浪中的生存环境使客家人更珍惜自然界带给他们的回报。

马鞍场老街的烽火墙
 http://tour.scol.com.cn/html/2004/06/pic/001002002_424957_2.jpg

    建筑风格上,仪陇客家依然恪守着固有的传统。 

  比如马鞍镇老街两边遮风避雨的廊檐,数百年来不离其宗。不断地迁徙是为了生存,民居的坚固性和防御性成了仪陇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因此家人、家族齐聚而居以求在异乡获得最大的安全感,也就成了仪陇客家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说到民居,号称“川北第一庄”的丁家大院应该是仪陇客家人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 

  丁家大院现无人居住,保存完好,它是仪陇客家人永远的情结。大院占地68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石拱门12道,108间房,走马转角楼,四水归堂,一大二小三天井。走近看,面对大门右侧是人工挖出来的一个大荷塘,寓清风绕塘,曲径通幽之意。沿池边石板路丈余便是连接大院的护卫楼,因整个大院皆一楼一底,设有枪眼的护卫楼就和整个大院浑然一体。拾数级台阶,进入院坝门,眼前豁然开朗,近1000平方米的门前院坝由石条砌成半圆型的垣墙,垣墙外是宽5米、长40多米的护院河。院坝正中即是大院大门,门由石条拱砌,两边几个外窗。从大院的建筑气势看,这道主大门略显小气,却正好又印证了客家民居集居住与防护为一体的谨慎建筑风格。走过门厅便是2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左侧有楼梯上楼,正中是主堂屋,东西各是厢房,厢房中间又各有堂屋、各有天井。院中12道石拱门上全部雕花并刻有激励后代与人为善、耕读传家的对联。大门一关,各家自成一体,大院自成一体。 

  与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乔家大院相比较,仪陇的丁家大院,其建筑理念与风格显示了富有人家在动荡年代中那种开放与自闭兼有的心境和谨慎是福、平安为上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仪陇客家丁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完全承袭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客家人可以走遍中国的东南西北,可以漂洋过海旅居异邦,但浓浓的中原情结使他们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有丝毫改变。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语言是一个族群赖以生存的特殊手段,风俗则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点滴积累最终得以传承的印记。千百年来,仪陇客家人所保留的北方语系仍然正宗地道,客家方言更是流畅标准。仪陇客家人恪守一条原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在仪陇的客家人中,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如今都能说客家话,稍年轻一些的,虽然不能说,但基本可以听懂。马鞍镇老街上76岁的饶振群是土生土长的仪陇人,说客家话张口就来,边说还边翻译,让人感到如同在老广家里一般。饶老先生说,客家话是家里老人教的,祖上从广东一带迁来,具体是什么时候说不清楚。在马鞍老街,数百米长的街上至今尚能找到五宫一庙的痕迹,而五宫一庙在沿海一带应该说是无处不在。饶振群老先生回忆起儿时街上五宫一庙办庙会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时侯热闹得很,人来人往,路都走不通,耳朵里装的全部都是客家话。 

朱德元帅幼年读书的地方
http://tour.scol.com.cn/html/2004/06/pic/001002002_424957_3.jpg

    客家人阅尽历史沧桑,踏平世间坎坷,在漫长的迁徙经历中成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他们无愧是中华民族中的强者。《大英百科全书》在说到客家人时这样评价:“客家男人是勇敢的冒险家,客家妇女是强健的劳动者。”英国学者爱德尔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等书中也指出:“客家人刚柔相济,有一种不侮弱小、不畏强暴的特性”。敬爱的朱德元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戎马一生,穷尽毕生精力,受到人民的爱戴。作为元帅家乡的仪陇人民,尤其仪陇客家人对朱老总更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结,因为朱老总不仅是仪陇人,更是仪陇客家人。还有一位让仪陇客家人自豪的便是张思德,毛泽东著书表扬的烧炭红军战士。“两德”是仪陇客家人的骄傲,也是仪陇客家人的为人准则,襟怀坦荡,兢兢业业。 

链接:“客”系何来

  何为客?行者为客。而“客家”则不然,往小了说,它是长期迁徙游走的一群人的统称,从大处看,它是华夏文明一段辉煌成就形成的历史。 

  清同治版《仪陇县志》卷一载:清初,仪陇仅10余户(客家人),至同治年,人口已达2万7千多户。由此可以确认,仪陇县的客家人应是明末清初进入四川、进入仪陇的。史载,康熙初年四川人口约60万,而仪陇几无人迹。据此情况,必生疑问,客家人为何来川?又为何定居仪陇? 

  客家人祖籍中原,本栖黄河而居,数次南迁、西移、东进,成了客家。那么,仪陇的客家人是何时南下的呢?这又要说到历史上五次较大的移民迁徙。第一次迁徙是中原人的首次大迁徙。晋永嘉年以后,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兵荒马乱,大批中原人开始南迁,远及江西、福建。当地土著人把这些新来户统称为“客”,这亦是“客”第一次在中华民族内部出现。第二次迁徙在唐末。时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又起战事,此地恰又是客家人迁徙之地,于是他们又开始迁徙前往比较平安的赣东南、闽西南和粤地。第三次南迁在宋。时金、元人入侵,赣、闽、粤成为兵家争夺之地,先南迁到此的中原人不得已再次分头迁徙粤东、粤北。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是第四次大迁徙。当时,四川兵乱已长达30余年,地荒人稀,急需发展,现居仪陇的客家人即是此次迁徙而来。清末的第五次迁徙是客家人漂洋过海、足迹遍及世界范围内的大迁徙,远至南洋、欧美,使客家人或是侨胞从此名扬四海五洲。 http://tour.scol.com.cn/html/2004/06/pic/001002002_424957_4.jpg

   最初到川的移民,不仅在政策上得到官府的倾斜,在经济上也有利益。为取民心,康熙皇帝还赐给迁徙男子纹银8两,妇女、儿童纹银4两,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 

  先期湖广移民尽占天时地利,很快就安居乐业。而广东、福建的客家先民“闻西蜀沃野千里,地旷人稀”,纷纷拖儿带女向四川进发。一路经贵州、重庆,沿合江到龙泉,又沿酉阳、涪陵、合川、渠县、广安、营山进入仪陇。如果加上沿途从各地分流的客家人,四川共有30多个县接纳了南迁的客家人,使四川成为如今客家人数占全国第五位的省份。而仪陇则以乐兴乡为中心,在丁字桥、周河、马鞍、杨桥、石佛、武棚、芭蕉等29个乡镇的地域上遍布了客家人。经历400多年的繁衍,如今人口已达22万之众,占仪陇县总人口的20%以上。 




----
   在那个寂寞无人知的夜晚,纳兰的词就像是一缕清唱一丝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灵气带着我的梦想来到这个人世。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