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秦腔秦韵>>〖陕西系列〗>>☆陕西城市简介☆>>美丽的陕西--韩城《三》

主题:美丽的陕西--韩城《三》
发信人: raoliang_111(过客)
整理人: zzz123654789(2004-12-03 14:50:16), 站内信件
龙门:韩城的入口 
http://www.sotrip.com/theme_main/hancheng/longmen/photo-l-01.gif

  从山西由陆路进入陕西的韩城,龙门是必经之地。其实,若想进入文史之乡韩城的精神世界,龙门依然是必经之地。血气方刚的黄河在这里碰到了万里征程中的最窄一关,冲出去便又是一番海阔天空的景象。遍布在韩城阡陌巷里的读书人们,大概最能领会到龙门的精髓--哪怕遇到再窄的关隘,只要有"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雄心壮志,就一定能闯过去。
中国有句流传甚广的俚语,叫做"鲤鱼跃龙门",始作俑者据说是治水的大禹。他当年要从鱼类当中招聘龙门的看护,并将它由鱼提拔为一条龙。做龙显然要好过做鱼,所以有大批的鱼赶去应聘。大禹所出的通关试题是:从龙门跃过去。对并没有一双翅膀的鱼们来讲,这着实是道难题。当然,最终有一条鲤鱼经过不懈努力,如有天助般地跃过龙门,变成了威风凛凛的龙。可以想见,它从此也就免去被大鱼吃掉或者成为清炖鲤鱼的命运。这句话后来被频繁地使用,大抵用来指代身份或者阶层的戏剧性转变:譬如古时候一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考中了状元,也就有了官做;运气更好一点的还娶了皇帝的娇贵女儿,成了驸马、成了皇亲国戚,此等作为,象鸡犬升天一样极具魔幻效果,对于读书人也很有蛊惑作用,由此发明了头悬梁锥刺骨等种种骇人的办法,派生了废寝忘食、秉烛夜读之类的成语,更浪漫一点的,诸如《聊斋》里描写的人鬼恋也必定以一名正熬夜苦读的年轻人为主角,而不会是杀猪的屠夫。但不管怎样,多读书总好过不读书,这句话所包含的进取精神也远远胜过它的世俗含义。

  或许当中包含了剪之不断的联系,龙门所在的韩城有着格外温文尔雅的书生气息。状元只出过一名,也就抢尽了风头,留下佳话无数;秀才的人数可以编成个庞大军团,种种典故就免不了张冠李戴。明清时候,韩城的书院繁荣景象丝毫不逊于江南,当地名流所创办的公费学堂"义学",更是让贫苦人家的孩子圆了读书梦。早在民国元年的时候,民主革命的烈火刚刚蔓延开来,韩城就开设了女子小学堂,女孩子免去了缠足,可以象男孩子一样读书和大喊着嬉闹。旧时候的读书郎们见到老师会心跳加速,担心衣袖里藏着的短短鞭子会不会落在自己手心;现在自然不会这样了,体罚学生搞不好是要吃官司的,但韩城人对教师的尊敬是不争的事实。相应地,固然再也不会出现秀才这类封建玩意儿,学生们早已扔下四书五经转向格物致知、继而转向英文和电脑,读书在韩城依然是件大事,好事,也是件平常事,考中清华北大的韩城人也会倍受尊敬。韩城人一直都象那条跃龙门的鲤鱼一般,孜孜不倦地献身于读书成材之梦,虽然每个人的境遇不会相同,但平和的努力却不曾停止过。
http://www.sotrip.com/theme_main/hancheng/longmen/photo-l-04.gif   石门是黄河最窄的地方
龙门在俚语中是道坎,是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在传说中则是大禹的杰作,是他在治理黄河水时所凿,所以也就有了"禹门"的别称。上古的时候黄河曾经连年泛滥,使得两岸的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名"一步能跨二里半,双手能举千斤石"的好汉大禹挺身而出,带领众人开凿大山以疏通黄河水道。后来大山终于被大禹们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开了道口子,黄河水也就只好从这窄窄的关口委屈地咆哮着流过,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跑了。

  从地图上一眼可以看出,中国土地上所有的江河湖泊中,有三条大河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黄河、长江与雅鲁藏布江。长江虽然在地理上并非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但却是人们下意识里区分南方与北方、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标志;长江的水运即便是在今天仍然很发达,江面上的客轮与货船川流不息;古代的长江时常变为战场,南宋与金隔江对峙,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使曹操统一的大梦化为泡影,也使周郎名留千古。起源于阿里的雅鲁藏布江与藏民族相濡以沫,几乎横穿整个西藏,最后冲破喜马拉雅山,滋养了古老的印度文明。黄河冲击而成的黄土高原是黄土文明的温床,因此数千年以来整个民族都对它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并给予这华夏文明的孕育者以母亲河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中,黄河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总是频繁地同天灾人祸联系在一起。黄河的时常改道让人防不胜防,常常淹没数百里的村庄和农田,大旱时的断流也往往令依靠黄河水灌溉的庄稼颗粒无收;有人大修黄河水利,造福百姓,也有人将它掘个大豁口,好利用黄河水来攻城拔寨、荼毒生灵。

  当黄河从念青唐古拉山的终年积雪中获取了千里驰骋的原始力量以后,就开始九曲十八弯地向着最终的梦想---大海流去。千里的旅途使黄河的面貌和性情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格拉丹东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开始,它不断聚集小河小溪雨水湖水泉水的力量,最终拥有了宽广辽阔的身躯、豪迈雄伟的风姿。黄河那"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在壶口到达了顶点--浪花翻滚着冲向两岸的石崖,雷鸣般的轰隆巨响震耳欲聋,可以说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古时候就有"秦晋之好"的说法,今天置身于距离壮观的壶口瀑布不过百里的龙门,能够格外清晰地感受到春秋时代秦国与晋国之间一衣带水的关系。在这里,黄河的河面最窄处宽仅仅80米,两岸峭壁林立,似乎惟有神龙可以跃过,据说这也就是"龙门"这个神气的名称的来由。龙门的黄河水汹涌澎湃,似乎急不可待地要离开这难以容身的地方,到广阔的天地去奔跑,有人就曾经作了首诗描绘它"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可是等到黄河好不容易穿越了龙门那刀劈斧削般林立的峭壁后,或许已经被韩城这安宁平静的气氛、祥和温厚的民风所感染,也就突然一改它在别处的雄壮与粗犷,好似傍晚时分的一个老者在公园里漫不经心地散步,安安静静、波澜不惊地慢慢流淌。

  龙门黄河大桥理所当然是架在黄河上最短的一座桥。桥的这一端是陕西的韩城,另一端则是山西的河津,10分钟之内就可以跨越黄河,慢悠悠地从山西、陕西两省之间打个来回,心里好不惬意。大桥旁边有一座废弃的铁索浮桥,孤单单地横在黄河上空,看上去很有些凄凉落寞,想想老早以前,这里必定驻扎着重兵,守护这险要之地;更早的时候,山西的钱庄票号去往陕西乃至四川的马队络绎不绝地从壶口乘坐渡船过黄河;李闯王的农民军从这里渡过黄河杀往北京城,唐高宗李渊的大军自河对岸的山西渡河后夺取关中;更早更早的时候,在那上古时代,黄帝带领着他的子民顺着黄河长途跋涉,寻找栖身的理想土地。 前人的足迹今天当然已经荡然无存,来来往往的是在山西与陕西之间跑长途运输的大卡车。河边的沙滩上,一群嬉戏够了的孩子们围了个圈圈,点起了火堆,老远地看上去,就象是一幅幼稚死了的画。那都是何年何月的事
http://www.sotrip.com/theme_main/hancheng/longmen/photo-l-05.gif  



----
http://img11.photo.163.com/zzz123654789/1147548/59841521.gif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百万汉子怒吼秦腔。文川武乡英雄地,濂池让水礼仪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