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zmsz(2004-12-06 17:27:49), 站内信件
|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行走各地,最让人感动的不是他乡的春夜良宵,也是异域风情。
而是独自异乡为异客时,在身边听到琅琅上口的乡音,看到来自家乡商号、域名。就象当初上历纪八十年代以前,上海人为遍布全国各大商场的标名上海制造的产品而骄傲一样,我同样为一个名字而感动。
沙县小吃。
一个城市因吃而成名,不算什么。
如:以清淡鲜活成名的广东潮州海鲜、以麻辣烫打天下的四川火锅、以毛氏红烧肉为招牌的湖南湘菜、以狮子头让人记得古头城、那油人腻味的烤鸭让人知道北京不是没有名吃的、天天津卫的狗不理、西安城的羊肉泡馍等等数不枚数。
只是上述这些没见过有谁,离开本土还能开到集镇乡村的。
不过有一个地方的小吃却能做到这一点,沙县小吃。
可以这么说,全国人民可以不知道福州,可以不知道厦门,甚至可以不知道武夷山。却没有人不知道[沙县小吃]。
于其说是不知道沙县是来自福建省中部的一个普通的县城,或着基本不知道[沙县]是地名还是小吃名。记得十月初到贵州时游玩时,当在这个经济列全国倒算的省份里,当在一个叫青岩古镇里,当我看到一间破败的临街小店里,在它横楣上帖着的[沙县小吃]幌子时,竟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
要知道沙县,只是福建省三明市所辖的(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沙县、明溪县、尤溪县、宁化县、清流县、将乐县、泰宁县)二市八县中的一个山区林业县。
由于田少山多人多。沙县人自古就有闯山自谋生路的习性。
特别是上历纪的九十年代后,在该县政府的大力鼓励和广泛宣传之下。
在这个山多田少,人口为二十多万的山区里。当初那里的农民们仅是为了减少家里负担,为了省下那少少的口粮,不得不背着简单的行装独自走南闯北,依占着祖上传下的善做小吃(有食谱的就有三百余种小吃)技能自谋生路。
现如今却成为拥有五万多人,并依此做为产业而遍布全国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单从每年从全国各地汇往这个县城的邮政汇款,每年都在1亿多元以上。
目前这个原本除林业外并无多大资源优势的沙县,在整个三明市的经济总量已是举足轻重。别的不说,关从该县所开发的房地产,无一不是还未开盘就已售出便可看出其罕有旺盛购买力。
将小吃自发的作为一个产业并发扬光大到如此极致。应该说,这不仅是全国独一无二,就是放眼世界也是绝无仅有。
为什么?
沙县小吃并无什么特别独到之处。
尤其是其成本原因所形成的不敢恭维卫生环境,更是令许多文明的城里人所鄙视。沙县小吃能得以生存发展壮大其实很简单。绝非沙县本地人一边夸着的[沙县小吃]色、香、味、俱全顶呱呱,一边大嚼啃得鸡、卖当佬。而是沙县人比常人来的更加勤奋、刻苦、耐劳的毅力和决心。
试想:一碗拌面或一碗扁肉,少则一元。多则二元。
利润虽在二至三角左右,无奈价廉物低,想要有所谋获就得以量取胜。一个从事此行当的沙县的朋友告诉我:总得来说一家沙县小吃店能开下去,每天不算茶叶蛋,小笼包,盒饭等等,单拌面,扁肉(也就云吞、扁食)至少得有三百碗至五百碗生意。
生意又多是以家族特别是夫妻为挡的,再找上一两个小工做邦手。工作时间,从早五点开炉直至零晨二三点。其间采用轮班即时抢休。
但,即便你怎么抢休,每天休息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五个小时。
沙县这帮出门做小吃的,原本多是农民。
不过,在多年的行商过程中,他们还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方法。
如:他们出门做营生的基本做法是,一人独自带着少许的行装和少量的钱,看似漫无目的的四处寻走。一旦看到人流量在他的可运作的范围内(街市,工厂,学校,甚至乡村),他就会看四周有无店面,同行是否已在此开店,然后就跟店主或房东讨价还价。确定下来后,立即通知家人。
家人随即在家乡的专业沙县小吃饮具店里,一次性左右购齐所有的专业性锅、碗、瓢、盆。并一边组织人在家乡花上三百元左右的托运费,把家当直运所指定的经营的地面;一边家人轻装立马赶赴。
当一切既将就绪,只欠原料时。
他们只要拨通家乡专业面皮、肉馅、调料公司电话号码要货。立刻会有人将所需的一切,转告所在省(市、县)的沙县人所办的沙县小吃专业市场。
并按所约定时间、指定地点、由专人或寄运过去。收到货后随即将款打卡汇去,因为都是同乡绕来拐去的都能说上的边边角角的亲缘关系。
据说从未出现赖账死账现象,信用度极高。
此种做法,一是能保证沙县小吃口味一致;二是能阻止非沙县人经营沙县小吃;三是节省因置备这些原辅材料所耗的人力物力。
我想上述这些虽只是轻描淡写,不过,应该算是沙县小吃能在全国各地牛逼轰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