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oliang_111(过客)
整理人: zzz123654789(2004-11-21 21:00:59), 站内信件
|
我们的根--炎帝陵
宝鸡,古称陈仓。5000年以前的上古时期,有一支姓姜的部落生活在这里的姜水一带。部落首领-- --直至今天,在世界上好多的地方,中东、非洲、南美洲的雨林里,都还有不少这样的大人物,唤作“酋长”----叫神农,身号炎帝。炎帝和生活在姬水一带的邻居黄帝,共为而今的洋洋大族中华民族的始祖。宝鸡也就沾了祖宗的光,号称“炎帝故里”,当然,也是名副其实。史书载:(神农)母任姒游常羊,感生帝……,在宝鸡市南郊的常羊山上就有一座炎帝陵,相传炎帝死后葬于此地。此外,市区中心地带还有一座炎帝祠。每一个宝鸡人都会得意洋洋地对你说:“我们宝鸡是炎帝故里”,言下之意,宝鸡人跟祖先是老乡,旁人可比不得。当然,也对。
上古时的炎帝,从塑像看上去穿的很少,而且风格前卫、十分大胆,如今最时髦的女孩子恐怕也难以做到:他只穿了一条短裙,似乎由树叶及羽毛编织而成,显然出自名设计师之手,也许正是他自己。当然这身打扮叫人有点担心,夏天穿还行,其他时节岂不是要冻着了。这种风格,我们都知道,叫做“回归自然”,那说起来早在5000年前祖先们就回归自然了,换一种说法,是还没有从自然里出来。
上古时的炎帝,从塑像看上去相貌威严,身材高大,可惜稍稍偏瘦。这可能跟那时候比较难吃到肉而不得不多吃些瓜果有关系。这跟今天的素食主义者又有点象了,区别可能在于,素食主义者是吃素之前就已经吃腻歪了肉,或者膘太厚了再吃下去就要出人命了。
上古时候的炎帝,十分聪明,且极具创新精神,这使得他身兼数职,并做出种种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
首先,炎帝是个朴实勤劳的农民。那个时候农民不多,远没有现在这么多;人们都在山林里打猎,或者在小河里捕鱼。今天的人们有时还捕鱼,或者钓鱼,但几乎很少打猎了。打猎如今是种奢侈的休闲,跟打高尔夫球一样,是老板们才能干的事,而且也不用棍子和标枪了,都使猎枪。炎帝不光自己摸索着种庄稼,自己当农民,还教人们也来当农民,教他们造农具、种庄稼。现在我们常说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跟种地有关的道理向来屡试不爽,但没有祖先炎帝,这道理只怕现在还没人能讲的出来。炎帝还告诉人们要少打猎、多种田,这样日子才能过的好。多好的人儿,野地里的动物都该感谢他。这也就应了他的名字--神农,老百姓尊称他为“农业之神”。
不要以为炎帝不过是个农民,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被朝天。他很有商业头脑呢,说起来还是个农民企业家。他“创立日中为市,开创原始贸易”,真是先知先觉,算起来也是如今的什么WTO的祖师爷。人们称他“太阳之神”也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太阳,大地暖和不起来,没有贸易,日子红火不起来。
医生、护士,这些个救死扶伤的职业历来受人尊敬,而且不可或缺,所以除了个别出现在《焦点访谈》或者《新闻调查》里的,广大人民都心甘情愿地叫她们“白衣天使”。天使是外国玩艺,最近才兴起来的,先前曾有过“郎中”之类的称呼,反正治病救人这个行当是早的很了。这一行的祖师爷也正是炎帝。炎帝看着部落的人民受疾病之苦,心里焦急,在天台山一带的荒山野岭寻找可以济救世人的草药。那时候人们只知道什么是草,哪里知道什么是药,得自己尝,得不断地试验。炎帝虽然自己是部落首领、是酋长,却甘愿拿自己的身体做医学试验,最终吃到一棵毒草,并因此而丧生。
炎帝死了,可解救世人的药留下来了,也留下了一条也许永无尽头的解救世人的路,以及一颗犹如上古洪荒时的旷野一般博大、苍凉的心。
若是想起了他,不妨到宝鸡去看看他。即便见不到他,至少也可以看看他的故乡。那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故乡呢?
周公庙建在岐山县古卷阿腹地,始建于初唐,以后历代都有修葺。周公名为姬旦,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生于歧邑即今天的周原,死于封即今天的西安市西南。他先后辅佐周武王及其继位者周成王。摄政七年间,平定叛乱、制作礼乐、营建东都,主张“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后来兴起的儒家尊称他为“元圣”,即第一圣人。除此之外,周公还曾为周文王重演伏羲的八卦而得出的六十四卦作卜词,是组成《周易》的重要部分。
3000年前,躬耕垄亩的周先民先是听到了一声清澈的禽鸣,进而目击了一只羽毛华美的鸟类向北展翅而走,栖息在形似怀抱的"卷阿"。“有古卷阿,飘风自南”,有凤凰在古卷阿以北的山上鸣叫,昭示着周王室的兴起。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武王时伐纣、灭商,建立了长达“八百零八年”的周王朝。
那是个昭示祥瑞的季节,周从此便雄强、伐纣、灭商,构筑了长达800年庙堂之治。周王朝高歌猛进的政治步伐在武王驾崩后,便暗哑无声。
王位继承者的成王年幼无知,此刻天下大乱。
那个一直退居政权背后的男人,那时还没有被尊称为周公而名叫姬旦。他默默地临危承乱,力挽狂澜。在天下初定之后,他却还政成王,孤独地偏居卷阿,构思着后来让他名垂青史的巨籀华章。
这是一次充满原创性质的实验,姬旦要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来书写出周的意识形态和游戏规则。
"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后人以此来讴歌周公勤政时的操劳之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以讹传讹后的误读,"吐哺"与"握发"的周公何尝不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法制定者,那昼兴夜寐、枕戈待旦般的创作状态的忠实记录。
作为一个政治家,周公对于从殷纣那里夺取政权不久的西周王朝的稳定有着莫大的贡献,但是,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作为一个思想家,亲自制定了典章制度“周礼”。“周礼”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文化圣人孔夫子说过“梦见周公”,意思就是说他对于周公创立的礼制的遵循与追求到了梦寐以求的境界。“周礼”中有许多东西、许多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前进,或许已经如同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的那样成为“吃人”的仁义道德、成为阻碍思想进步的绊脚石,但无可否认的是,周礼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内涵的菁华,也是数以亿计的华人身上,决定气质个性的那一根筋骨。国内的、海外的,穷困的、富庶的,无论身在何方,也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可以觅到周公的影子。
然而,周公之所以如此为人们缅怀,不光是因为他予周王朝和华夏文化的巨大贡献,更是因为他的一颗忧国忧民的慈悲之心。三国时枭雄曹操曾作一首《短歌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的曹操,也禁不住对周公的向往、崇敬之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相传周公夙夜操劳、食不甘味,乃至于“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如此的勤政爱民,令人感慨万分。
仔细想想,人们都不当周公是哪一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自个儿的私密朋友。经常有人说“昨晚见到周公了”,那意思是做了个梦;做梦的是自己,解梦却还得周公。梦总是件私事,是件说不清道不明的私事,给其他人知道都不合适,却可以自自然然、原原本本地说给一个老头儿听,因为他神秘莫测、可亲可爱,有时还有点莫名其妙,就跟梦一样。
即使今天,拜访一趟五丈原的诸葛亮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路难走啊,翻山越岭的,更何况当年呢?五丈原,南为秦岭,北临渭水,三面凌空,两边环水,自古为巴蜀之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34年,武侯诸葛亮北伐时在此处与魏军对垒,终因操劳过度而死。他书写的故事--或者说神话,言者滔滔不绝,闻者津津有味,从来都是这样
他死的夜里,有大星坠落,天地为之动容;他的遗体运回蜀国,百姓痛哭流涕;他的死,令他的对手感到庆幸,也感到深深的失落。他,是智慧,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更是品质,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在杜甫的诗里,苦闷的诗人正四处寻找丞相祠堂;乡间的戏里,“草船借箭”、“失街亭”的故事正在方寸之地重新上演;在日本人制作的电脑游戏里,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依然是通关的必备法宝……
有仙风万里卷潮来--太白山
酒是粮食酿的,按道理说当然是好东西。古龙,喝了酒小说写的更精彩,写楚留香、李寻欢、胡铁花、沈浪,个个也都是性情中人,不单有盖世的武功和才情,也往往有张俊美的面孔,更有着非同寻常的好酒量。
苏东坡,词写的真叫好,有气势,都说得关东大汉手执铁板来唱才行。他喝了酒写,写的词也离不开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够浪漫的了。
但还有人更浪漫。这人是苏东坡的偶像,也是苏东坡的老乡。他叫李白,或者李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大官没做过,小官懒得做,乐得做一名四处流浪的游吟诗人。“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在那个时代,连孔夫子都敢于去笑的人,该是有着怎样的胆魄、怎样的情怀呀。
这个人也是个酒鬼,张口闭口离不开酒。“将进酒,莫停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看来这人不但自己是个酒鬼,还是个蛊惑别人喝酒的老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马不要了,衣服不要了,这人喝起酒来是什么都不想要了,真是个疯子。
除了喝酒,这个李白就喜欢游山玩水,到处涂鸦,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背包客。常年的自助旅游虽然让他酒喝得越来越多,口袋里的银子越来越碎,人也变得越来越浪漫,诗也作的越来越不可思议。什么要到天上抓月亮、到海里捉乌龟,这样一来,他似乎有着强烈的实验精神,可以称作是一名前卫派诗人了。
他四处游荡,有一天就来到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底下。这山不及峨眉秀丽,不及华山险峻,不及泰山厚重,但是真高哇。这山同李太白有缘分,因传说中有太白金星坠于此地,故而也唤作“太白”。主峰拔仙台,据说是齐太公姜子牙选拔神仙的地方,海拔达3767米,山顶怪石林立,终年有北风呼啸而过。
这座大山在咱国家东部可算是最高峰。山间景色幽绝,秀峰迭起;拔仙台下太白三池(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隔山相望,终年不化的太白积雪堪称关中奇观;更有春秋战国时王禅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等道教遗迹,古称道教第十一洞天。这样美丽、神秘的人间仙境,背包客诗人李白当然不会放过。他没有睡袋也没有帐篷,拎着一壶酒就往山顶上爬。
李白一边爬一边老毛病发作,开始想入非非起来,又作出那些荒诞离奇的诗句来:“西上太白山,夕阳穷攀登。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不得了喽,现在山都在同他聊天,还要替他做事情。终于到顶了,北风凌厉,好冷啊,但他不在乎,而且还“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感情真是喝多了,飘飘欲仙起来。真是高呀,“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可以目中无山了,算的上是李白背包客生涯中的珠穆朗玛峰。毕竟李白只是名背包客,而不是登山运动员。再说了,登山的靴子、防雨的帐篷、鸭绒的睡袋、凿冰的斧头、NIKKO的眼镜、Zippo的打火机,那些个户外用品那么贵,李白根本买不起,若真的去攀珠峰,一定是去送死。
我们都挺喜欢李白的,谁也不愿意他死,尽管他已经死了。虽然他已经死了,相信许许多多的背包客在太白山空旷寒冷的山间游荡时,耳边仍会响起他那些浪漫异常的句子来,而太白山经年的积雪,也一定会时常的回忆起那个时常对着风中呜咽的山林、对着天上漂泊的云雾、对着夜空缄默的星月呐呐低语的诗人。他总是独自一人踟躇而行,寂寞的要命,也快活的要命;潦倒的要命,也神气的要命……
----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百万汉子怒吼秦腔。文川武乡英雄地,濂池让水礼仪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