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oliang_111(过客)
整理人: zzz123654789(2004-11-21 21:00:59), 站内信件
|
钓鱼高手姜子牙,又名姜尚、姜飞熊,东海上(今河南许昌)人。曾在商朝做过小官。因不满纣王暴政,毅然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在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杆、短线、直钩、背身而钓的奇特方式钓鱼。他异于常人的做法最终惊动了求闲若渴的周文王。在蟠溪峡隐居十年后,时年八十三岁的姜子牙为周文王访得,在文王一再敦请之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周文王。因为周文王曾对姜子牙说:“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所以后人也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太公望。
其后,老年得志的姜子牙帮助周文王、武王修文练武、励精图治、兴兵伐纣,并与公元前1066年率兵三万,大败商军于牧野。《诗经》中叙述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可以想见昔年统率千军万马的姜子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牧野之战以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功勋赫赫的姜子牙受封于齐,又成为春秋列国中齐国的开国鼻祖,所以太史公司马迁称他为“齐太公”。
后人在昔年姜子牙隐居垂钓的地方蟠溪峡修建庙宇来纪念他。从唐时修建太公庙开始,到明清时共修建了大小庙宇十八座、九十余间。漫步于今天的钓鱼台,有上千年历史的璜石依旧静静地卧在水中,清澈、碧绿得一如往昔的湖水映出它历尽沧桑的影子;跪石上,两道深深的膝痕也清晰可辨,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昔年“愿者上钩”的情景,想起那个白须白发、神采飞扬的老人;太公庙、文王庙里的香火也依旧旺盛,而石阶前的道士,正安详地读着的书或许正是那本深不可测的《周易》。
更为迷人的是,乡野间洗衣的妇人、放牛的老人、收庄稼的汉子,都可以津津乐道地说上一两个关于姜太公的神话故事:姜子牙空中追鱼、太白山顶布阵、归国封神、武吉闯宫、周文王访贤、为姜子牙拉舆八百零八步、三姑摆黄河阵、二郎神收七怪……这些故事固然有着叫人瞠目结舌的离奇和古怪,但同时又带着真真切切的、甚至伸出手来就可以触摸到的泥土般的清新和芬芳。
那个“宁愿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候"的姜子牙不单活在数千年以前的世界里,活在史书中,也活在《封神榜》里,活在香烟缭绕的神龛上,更活在山野之间、流水之中,活在炊烟不绝的民间里……
钓鱼台将于2002年5月1日以前开通自宝鸡市发车的旅游专线车。门票20元,通票,可游览整个景区内的钓鱼台景区、静室景区、鸡架山景区等所有景点。一般情况下,游客游完主要景点需花费4、5个钟头。
钓鱼台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为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其中正月十二为古庙会,尤其的热闹,常能吸引数千人来访。
禅心在人间--法门寺
法门寺是关中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刹之一,始建于东汉,初名无忧王寺,意为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所建。隋唐时为皇家寺院。唐时更名为法门寺。唐王朝七迎佛骨,盛极一时。1987年,修缮法门寺而清理塔基时发现法门寺地宫并在地宫内找到失踪千年之久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4枚佛指真身舍利,加上随之出土的供奉器物均为大唐内宫珍品,使得法门寺一夜之间在佛教界、史学界和文化界声誉鹊起。
当佛骨舍利被迎往泰国的时候,泰国空军甚至出动战机为之护航,并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足见法门寺佛骨舍利在整个佛教世界的地位。
佛祖释伽摩伲在菩提树下圆寂的那一刻,他究竟想了些什么,并没有人真的知晓。我们知道的是,后来,一个个追随者的脚步声萦绕不绝地回响在天堂与尘世之间的佛国:印度王子萨坤舍身饲虎的故事也许不过是传说,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却有着一个真实的劳苦困顿、匮乏诗意的史书版以及另一个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成就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版两个版本。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西藏的探险日记中曾写到的"石室中的苦修僧人"多少令人感到冰冷与沉重,那些终日在石头屋子里祈祷、忏悔或者念叨着经文的僧侣--那些人,在如同时间一般迟滞的去逝最终缓缓来临之前的几十年里,究竟想了些什么呢?母亲的臂弯,曾经爱过的姑娘,儿时奔跑的草原,奶酪的芳香,或者是迈进石室之前最后一次抬起头来看见的那个蓝的发暗的天空,是这些凡俗的事物,还是另一个凡人无法揣度的冥界?如今,这样严厉、甚至完全可以说残忍的修行方式已经极罕见了,但岗仁波齐山下磕着长头的朝圣者依然终年不绝。 弘一大师--曾经惊才绝艳的帅哥、才子李叔同--虽然皈依了佛门,也不该至情至性的本色,让我们终于有了一点点探寻的可能。圆寂之前的他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看了也叫人感慨万分--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真诚地告白与死亡面对面时的感受。看上去似乎他还没有到达至高的境界,但那个至高的境界果然就?既然无一物,何处生尘埃"这样虚无的世界吗?
看起来我们一直在这里不依不饶地想知道他人在想些什么,好像有窥探隐私的癖好,其实不是这样;或者是想无意间拣到一点关于佛的真谛,其实也不是这样。其实我们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法门寺香火总是那么盛。原因当然好像是明摆着的,佛祖的指骨舍利在寺里呢,那可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宝贝;它又是几代王朝底皇家寺院,可是再想想,舍利又怎样,佛祖又怎样,所以人们也许和我们一样,都想来这里搞个明白。
在过去,在通常也称为"黑暗的旧社会"的过去,老百姓实在过得不怎样,粗茶淡饭的,有时挺悲惨,家破人亡,求神拜佛的还好理解--生命是痛苦的旅程,是无边的苦海,这些话都是废话、是陈词滥调,也是真理。那些正在经受苦难的人们需要神、需要佛的力量来帮助他们面对苦难,面对世间接踵而至的不幸,需要佛来摆渡他们渡过无边的苦海--他们的一生。可是现在,好多人都发达了,白领一群一群的,小康比比皆是,再怎么着也能解决温饱问题,寺里的香火却更旺了,甚至可以说空前的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从物质到精神,或者祈求这种幸福生活的长久,要么就是完完全全崇拜佛的力量了
撼人的葬礼--秦公墓,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停留与纸背的历史,从来就没有解答过一些浅显的疑问,例如,什么是王者气象?见了秦景公1号大墓,这些疑虑会渐失。
旁落繁华的时代--秦雍城
这是至今发掘开来,形制最为庞大,生殉最多的古墓葬。
中字型的平面结构,呈倒梯型的三层墓坑,在今天看来,无论其土方量之巨,还是殉葬的人口的多寡,用一句惊心动魄来表情达意并不为过。而这仅仅是整个秦王朝中极为普通的一个。
秦在东迁咸阳之前,有200余年的历史是在雍城默默打造成功的,而雍城就是今天的凤翔。因为秦远居周天子统治秩序之外,开放、孔武的尚武传统和不拘礼仪,敢破敢立王朝风尚,让秦国迅速崛起,一个巨大的变革悄悄地在江湖之远酝酿。
秦景公的墓葬,暴露了秦的野心。一个勋爵仅为"公"的秦国国君,竟然逾制改用了天子独享的"黄肠题凑"棺椁!当然,之所以如此规格地逾制,一方面在于秦国身处庙堂之外,山高皇帝远。另一方面,秦国也把自己的称霸图谋悄悄地掩藏在黄土之下,用以激励后世奋起直追。
秦在雍城的积淀,直到嬴政时代才一统天下,构筑了秦帝国的强权法度,整整开创了一个长达1700年的中国封建时代。这似乎与雍城的韬光养晦密切相关。
撼人的葬礼
陕西之所以也简称为“秦”,众所周知,是因为它曾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列国之一秦国的所在地。然而,秦的祖先原本是东夷族的一支贏姓部落,生活在今天的甘肃东部。后来,西周中期,秦始祖非子在如今宝鸡市以东的虢镇为周孝王养马,因功受封于“秦”(今天的甘肃清水县一带),史称“秦人”。现在我们知道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原来是个夷族,秦始祖原来是个弼马瘟--秦人真了不起,虽然出身不太好,终究把江山给打下来了。
一提起“秦”,人们容易想到始皇嬴政,顺带可能想到吕不韦、赵高或者剑客荆轲,或者阿旁宫、兵马俑,总之,想起一个“后秦”时代。实际上,嬴政的辉煌业绩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堆积而成,从秦襄公受封立国到秦德公定都雍城、再到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最终能够成就“子孙饮马于河”的霸业,历代秦王的辛劳功不可没。
其中有一位秦景公,在位时间长达39年,是春秋中后期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究竟有什么了不得的功绩,说起来恐怕会很麻烦,而且又得钻到一堆之也乎也者也的古书里去搜索,而且不管有什么功绩,说到底还是成就了嬴政的统一大业,所以此处略去不提。有两样事却很是扎眼,去过秦公墓的人恐怕都有同感:一是墓坑里那一溜溜的棺材,186具棺材,每一具里面都躺着一个殉葬的人--一名风华正茂的女人,或者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总之,一个个根本不到死的时候、一个个根本不想死又不得不去死的可怜人。从老高的地方俯身看看那些安安静静躺着的棺木,心里总感到不寒而栗,远比历史书上“殉葬”这两个字来得更为沉重。秦景公名石,也可谓是名副其实,一颗心跟石头一样,够狠。二是那一堆狗骨头,相传是秦景公爱犬的遗骨。看来,养个宠物没事儿遛遛,这当下时髦的嗜好实在是由来已久了。
但是不管他是非功过如何,他这个人都创造了许多的历史纪录,或者说他这个人的坟墓创造了许多历史记录:他的墓--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中国挖掘的规模最大的墓葬;墓内共有殉人186具,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橔室内的柏木“黄肠题凑”是中国发掘出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橔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例证;大墓出土的石磐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刻有铭文的石磐。如此种种“之最”、种种“第一”集合到一起,也算是很罕见。
另外还要添上一项记录:秦公墓旁的秦公大墓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农民创建的博物馆,馆长是庄稼人,唯一的导游、解说员也是庄稼人。他们都是附近的南指挥乡的。虽然都是庄稼人,做学问的人该有的品质,他们这里一样不缺:谦虚、谨慎,一件件事情都讲的头头是道,来得清楚,去的明白,而且一点儿也不卖弄,一点儿也不耍嘑头。那些知道点事儿就成天四处张扬的轻狂后生们,都该来一趟秦公墓,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顺便也就知道什么叫“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
----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百万汉子怒吼秦腔。文川武乡英雄地,濂池让水礼仪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