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oliang_111(过客)
整理人: sqtbjedwjf(2004-11-12 09:14:12), 站内信件
|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最大的红碱淖湖面积67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12个县区,222个乡镇,5676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3.7万,其中农业人口287.6万,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19.6亩。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西部(今靖边县北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历史上,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2。本市曾先后涌现出赫连勃勃、宇文恺、李继迁、杨继业、折可行(折赛花父)、韩世忠、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榆林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明末,由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教案。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爆发的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在这里发表了《东征宣言》,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和《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认务》等光辉著作;在这里召开了党中央特别会议、小河会议;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作出战略反攻决策,下达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解放战征;在这里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多数劳动人民一边"。当时,陕北人民在欠收、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的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一切为着战争的胜利"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发生过一年七次交纳公粮的感人事迹,谱写了兄弟争先、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壮丽赞歌。佳县民歌手李有源情不自禁地高唱《东方红》,唱出陕北人民热爱领袖毛泽东、热爱党中央的真挚感情。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杜鹏程的小说《保卫延安》、张映文的《扶我上战马的人》、张俊贤的纪实小说《红太阳从这里升起》以及电影《悠悠故人怀》、《沙家店粮站》、《巍巍昆仑》等都是对这一段历史的写真。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两万多人,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资源禀赋 矿产资源优势突出,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罕见,举世少有,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460亿吨,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035%)、中高发热量(28.470-34.330mj/kg)的优质环保力煤和化工用煤,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 ,是迄今我过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我市靖边、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为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级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小。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292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沙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 “ 科威特 ” 。八十年代以来,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资金 300多亿元,基本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净化装置,并实现向北京、上海、西安、银川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供气。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截止目前,国家和地方已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形成4000万吨原煤、40亿立方米天然气、250万吨原油、2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和近6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初步形成以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建材、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榆林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的重要源头。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进入 “ 九五 ” 以来,国家把榆林列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 12个县区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 “ 三北 ” 防护林四期等一批重点工程。榆林人民几十年坚持 “ 南治土、北治沙 ” ,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比五十年代减少45.2%;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林木保存面积1629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漠。 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形成 “ 一纵两横 ” 铁路总骨架。全市公路总里程 201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77公里。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陕蒙半幅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府谷一级公路也将建成。榆神高速公路也将开工建设。公路密度为0.46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航空,目前开通西安、包头的航班。电力装机容量57.5万千瓦,电网有330千伏线路两条,总长268公里,330千伏变电站两座,变电容量6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485公里,主网架覆盖全市。通信,济银、西呼两条国家一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6万户,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4.8部,移动通讯用户35.5万户,互联网用户2.2万户,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
榆林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区域之一。经过建国 5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榆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5%。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1.4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收入完成19.8亿元,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22.7%。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为今后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结实基础。
展望新世纪,榆林后发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完全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突破、率先开发,实现由资源大市走向经济强市,成为陕西以至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陕西省 “ 三步走 ” 规划要求,我们在深化市情认识、总结过去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榆林经济总量跻身于全省前列,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建成具有先进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第一步,从 2003年到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比200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800元,多数县乡或乡村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9%,达到400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基本建成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陕西畜牧业基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成为陕西经济强市。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达到1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2万元,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 “ 三大目标 ” 。
----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百万汉子怒吼秦腔。文川武乡英雄地,濂池让水礼仪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