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海外风光(游记/功略)>>欧洲>>西欧散记--MYANER 2004>>西欧散记(4)--巨石的交响

主题:西欧散记(4)--巨石的交响
发信人: myaner(风过如痕)
整理人: jaja(2004-10-29 16:50:36), 站内信件
很想在巴黎去看一场电影,或者是红磨坊的一出晚会,去零距离接近法国人延续百年的生活情调。 

上面的梦想留给了下一次的相逢,我选择了在清晨钟声里,来到了巴黎圣母院。这个全世界最著名的天主教堂,正在早晨柔和的阳光里,慢慢的醒来。 

从正面看,教堂的正门是方形,棱角分明,雕刻着大量的圣经人物。走到正门前,我看到了左、中、右三个门洞各自的图案和浮雕。中门就是圣经里“最后的审判”,中柱上的耶酥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天堂的灵魂,另一边是地狱的罪人。栩栩如生的门洞浮雕上面,横贯整个圣母院正门的是28位据说是耶酥基督的先祖帝王的雕像,他们神态各异,一字排开,气势非凡,仿佛是圣母院的守护神一般。不过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这28尊雕像因为被误认为是法国国王而遭到破坏,后来的修复还原了他们当年的神采。 

雨果在保护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中功不可沫。我自己没亲身问过在法国人心中雨果的地位,不过我知道法国人当年在凯旋门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这是和拿破仑享受的同样的待遇的唯一一人。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里小个子的敲钟人加西莫多的形象至今难忘。虽然小说的细节已不甚了了,不过这本书在当时风靡法国,从而让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大革命的炮火硝烟中得以幸存。这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一个作家以一己之力,用一本书改变了一座建筑一生的命运。 

雨果在我心中留下的记忆还有他的《悲惨世界》,这部沉重的小说看得年少的我落泪。他塑造了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冉.阿让,到现在仍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文学人物之一。我忽然明白了文学的含义,如我现在这样,我和法国人对雨果有共同的语言,因为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数不清的文字,然后传播到世界角落,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都有机会了解他笔下的历史与文化。我想,世界级的作家的影响力大抵便如此吧。 

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绕开正门,沿着侧墙一直走,抬头便可仰望到它的尖顶。雨果称它为“巨石的交响”,它坚固而精致,从屋顶、塔楼、扶壁到它的拱顶和尖塔,仿佛是一出雄伟而有力的乐章。 

它不单调,拥有丰富的形态和各异的风格。教堂内部更是庄严而肃穆,由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画作,布满了教堂四周的大片的窗户。尤其是著名的玫瑰花窗,从教堂的外部丝毫看不出玻璃的色彩,只有置身里面,阳光挥洒之时,那种神圣而华丽的色彩将教堂变得更加静宓。四周的彩色窗前均有一些形态各异的雕塑。由烛台所环绕的耶酥的雕像,包围着巴黎圣母院能容纳9000余人的大厅,这种震撼的感觉,非常美妙,仿佛是绚烂的天国世界,召唤着凡间的游子。那种玲珑剔透的金属镂刻,色彩斑斓,极细巧及文雅之能事,如星芒四射的抽丝花边,带给我仙乡奇境一般的异思遐想。 

在这里,可以停止思维,停止走动,完全静止的和它融为一体。 

很多人想到法国,会首先想到埃菲尔铁塔,不错,那是法国标志的建筑。但要论及代表法国,代表巴黎的地方,巴黎圣母院就当仁不让了。这里从14世纪竣工以来,一直是法国人重要的历史舞台,无数的集会,追忆,弥撒,昭雪在此上演。路易十四,路易十六在此加冕,后者在协和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拿破仑.波拿巴这个伟大的小个子皇帝也选择这里登基加冕,据闻盛况空前。一战及二战结束后,巴黎市民在此长时间欢庆与感恩。。。凝视着圣母院,更像是凝视着法国的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这里更像是这个民族的寄托,精神的寄托。 

所以不难理解,每年慕名而来巴黎圣母院的游客数量,一直是埃菲尔铁塔的4倍以上。

http://forum.life.sina.com.cn/upload/38/1076/20041021/240/48136/48136.jpg


----
足迹故事,你我共享www.owntrail.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