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秦腔秦韵>>〖陕西系列〗>>☆陕西城市简介☆>>美丽的陕西-延安 <->

主题:美丽的陕西-延安 <->
发信人: raoliang_111(过客)
整理人: zzz123654789(2004-11-21 21:00:50), 站内信件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境内有洛河、延河、清涧河等河流。年均温9.2度,年均降水600毫米。有石油、煤等矿产资源。 
  工业以石油、煤炭、炼油、化工等为主导产业,其他行业有卷烟、面粉、食品、纺织、皮革、造纸等。农业主产小麦、谷子、玉米、大豆,兼产荞麦、油料、苹果、烟叶、药材、红枣、核桃、花椒等。 
  航空与北京、西安、太原、榆林通航;公路网四通八达,有西安至包头公路,210国道过境;铁路有西安至延安铁路。 
  延安是共一区十二县:宝塔区 吴旗县 志丹县 安塞县 子长县 延川县 延长县 甘泉县 富县 洛川县 黄陵县 黄龙县 宜川
    春秋时是白翟部族居住地。秦汉时属上郡。隋在境内设延州、丹州、敷州。唐改敷州为鹿阝州,并增设坊州。宋代属永兴军路,仍设延州、鹿阝州、丹州、坊州。庆历元年(1041)设鹿阝延路,元四年(1089)升延州为延安府。元置延安路,领鹿阝州、葭州、绥德州。明代改设延安府,沿至清代。民国2年(1913)属榆林道。民国17年(1928)撤道,各县由省直辖。民国24年(1935)9月,国民政府在洛川设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34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称陕甘省和陕北省。1936年5月合为陕甘宁省,12月称中华民国特区。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11月改称陕甘宁特区。1938年1月复称陕甘宁边区。1943年1月设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1948年1月设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5月,撤延属分区设陕北行政区。1950年5月撤陕北行政区,设陕西省延安分区,10月改称专区。1969年9月改为延安地区。1997年1月撤地设市,成立延安市,隶属陕西省。


<<窑 洞>>   作者:秦客,原名王刚。于陕北清涧县人。

窑洞,一种独特的建筑。这是上天赐给陕北人民最好的礼物。 
整个陕北,窑洞是一种象征。 
祖父说面朝阳,风水好的地方砸窑,将来后代有出息,能发大财做大官。 
那时候,我们家住的是祖父花了好多钱请风水先生看过的地方砸的窑洞,从那里,伴随着童谣,度过了十几个春天。 
祖父去世了,父亲也拥有了自己的窑洞。也请风水先生看过。 
祖父的那几孔窑洞已破烂不堪。 
我问父亲:为会么祖父临终时总念念不忘他的窑洞? 
父亲不语,只是望着远处的黄土,狠狠地抽着旱烟。 
后来我明白,那是祖父辛勤一辈子,辛辛苦苦砸的窑洞。那是祖父一生的写照。 
那年我十二岁。 
祖父远去了,窑洞依旧,历经风吹打。 
古老的黄土地依旧千沟万壑,父亲依旧早出晚归。 
村里的窑洞换了一茬又一茬。 
我每次回家,住在温暖如春的窑洞,总感慨不已。 
也许,许多年后,故乡依旧延续着传说 
------------------------------------------------  窑洞是黄土风情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延安窑洞最大的优点是坚固耐久,冬暖夏凉,且大门大窗,宽敞明亮。其造型简洁,上部拱圆,下方端直,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建筑风格古朴、凝重,与周围黄土丘壑谐合 融帖,浑然一体,很能体现延安人朴实、内敛、含蓄、深沉的性格。窑洞门窗的做工与装饰极富审美情趣,折射出主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窗棂为镂花空格,各种造型图案繁多,疏密有致,透亮实用。人们剪贴各色窗花贴于窗纸上,花色艳丽,琳琅满目,仿佛一座民间艺术的殿堂。
http://www4.7show.net/ljha/Image012b.jpg
http://www4.7show.net/ljha/Image010r.jpg
http://www4.7show.net/ljha/image009r.jpg
 
延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聪慧、机巧、浪漫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延安人修筑窑洞就地取材,土窑、砖窑、石窑、砖石接口窑等,均为多孔相连,排列有序,依山层叠而上,远观宛若层楼。每逢节庆之日,延安人在窑前挂上精心制作的灯笼,层层褶褶,延绵不断,犹如仙境。延安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依山修建了六排石窑洞,每层三十余孔,最为典型,颇为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窑洞建筑群。http://www.intoyanan.com/htm/hscity/images/yd2.jpg
http://www.intoyanan.com/htm/hscity/images/18416.jpg  


 延安黄土风情文化的另一奇葩就是名闻中外的“鼓艺”。延安鼓艺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黄陵抬鼓、土基对面锣鼓。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为主、重扭动身姿,活泼圆滑, 武鼓以打、踢、跨、跺为主。重击鼓表演,豪放热情,欢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魅力,又有“刚”的气魄。鼓点节奏分明,鼓声明亮,凝时若瑶池蓄水,动时似银瓶乍破。其动作繁复,变化神速,缠腰鼓摇头摆尾,能劲十足,过裆鼓腿势潇洒,阳刚雄劲,下岔鼓稳健安祥,如雁落平沙,还有鲤鱼跳龙门、一条鞭、飞燕、三脚不落地等鼓法,宛若鹰击长空,气势如虹。表演时鼓手头拢白羊肚子毛巾,身着羊皮褂,脚扎绑腿或穿“英雄靴”,英姿飒爽,舞之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气壮山河,观之令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改革开放以来,安塞人打腰鼓 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舞鼓)之乡”,被人们称为“中国一绝”,号称“天下第一鼓”。1990年,安塞腰鼓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轰动了全场观众,江泽民总书记也连声赞道:“很好!很好!”,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这样的场面太激动人了!”。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庆典中,安塞腰鼓又出尽风头。庆祝回归委员会的官员高度评价说:“震人心魄,打得精彩,打出了国威”。1999年10月,安塞腰鼓又应邀访日,参加“亚洲民俗艺术节”,其过街表演又轰动东瀛。近几年,安塞县的许多农民鼓手和延安工、矿企业的许多业余鼓手,纷纷被全国各地机关、单位和企业请去改行当了教练,安塞腰鼓已响遍了祖国大地。

延安虽然有很好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底蕴,但由于长期闭塞、贫困,文化事业欠账较多。因此延安始终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延安的文化发展因此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良好态势。为了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进一步繁荣民间艺术事业,延安提出“一艺一品”的民间艺术发展战略,要求每个县区必须挖掘整理一种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民间工艺美术品种,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由县、市文化馆组织专业干部去挖掘并辅助实施。截止到目前,已挖掘推出了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子长唢呐、延川大秧歌、木兰鼓舞等13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挖掘开发出了剪纸、农民画、布堆画、豆粘画等独具特色的20多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安塞、洛川、延川、富县等四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美术之乡”、“民间绘画之乡”等称号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延安人民从来就不缺少勤劳和智慧,如今,在浓烈而鲜活的延安文化的映照下,延安人民正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让我们期待延安的明天会更好。


----
http://img11.photo.163.com/zzz123654789/1147548/59841521.gif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百万汉子怒吼秦腔。文川武乡英雄地,濂池让水礼仪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