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aetershe(弱水三千)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3:02:54), 站内信件
|
骆宾王隐匿漏明崖
中国历史上有个千古之谜,就是唐朝文学家骆宾王的下落问题。
骆宾王是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七岁时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鹅》诗:“鹅、 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长大后,他和当时的文学家王勃、卢照 邻、杨炯被誉为“初唐四杰”。
骆宾王做过长安县主簿,后调任侍御史(谏官),因被人诬告在主簿任上受贿而下狱。在 狱中,他亲身遭受了狱卒的迫害,亲眼目睹了狱里的黑暗,因此对当时的政治十分不满,认 为这一切都是由于琥后(则天)的残暴造成的。高宗改元“调露”那一年(公元679年)大赦天 下,骆得以出狱。他随裴行俭西征突厥,回来后任临海(今浙江天台)县丞,不久也便辞去。
他郁郁不得志地又过了四年,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李(责+力)(李原姓徐,因跟随太 宗皇帝打天下屡屡建功,封为英国公,赐姓李)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声讨武则天。骆 宾王急急赶去,进入徐的幕府,并起草了那篇著名的《讨武 檄》。
这篇檄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武则天的罪恶,大意说她出身低贱,性情奸恶, 非法窍据帝位;第二部分宣扬徐军的正义及强大声势;么三部分号召所有官员将领都来响应 徐军,反对武则天的暴政。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气势磅礴,流传出去后,人们不管是不是同 情义军,对这篇文章都大加赞赏。
檄文传到洛阳,武则天让内侍读给她听。内侍越读越心惊:如果武后怒火发作,殃及池 鱼,自己岂不要倒霉?于是内侍的声音发抖了,边读边偷看武的脸色。武看出内侍的心思,笑着说:“你怕什么?这又不是你写的!”内侍之才放心大胆地读下去。
当内侍读到揭露武则天行使媚功争宠的丑态“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 媚偏能惑主”时,武不禁失笑出声。文章读完,武击节叹服说:“写得真不错!这么好的文 才地不在朝中,这就是宰相的过错啦!”
后来,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兵30万征讨扬州。徐敬业的几万义兵乃是临进 召集的乌合之众,自然抵不过训练有素的官军,几次战斗,便被击败。徐敬业企图东逃入海 ,也被其部下王那相杀死。至于那骆宾王,虽然武则天曾吩咐过必须活捉,但李孝逸到处查 找,却没能发现其踪影。有人说他已经死于乱军之中;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但是真是假 ,无法证实,成了个谜,反正从此再也不见有其作品行世了。
其实,那骆宾王在义军兵败后,携着家人逃匿起来了。他知道往边远地方跑,更易被官 军注意,因此大胆地往京城跑来,“我去你眼皮底下,你更不会注意。”
他来到东都洛阳一带,想着新安县西北部山深林,适宜隐藏,也接近宫阙,易于了解朝 廷动态,就昼隐夜行,往新安逃来。渐渐行到今北冶西边的石涧河沟时,突遇大雨倾盆,山 洪暴发,将其弱子冲走。骆宾王哭喊着顺流追寻儿子,至王坡沟村东时才在沙滩上找到尸首 。所以,后来这个村子就叫成了“滩子沟”。
骆宾王葬罢儿子又往西北行进,来到了断崖壁立、沟壑交纵的“漏明崖”一带。这里, 高高的“龙角崖”上,有一天然石洞穿过薄崖,透出背后的一片天光,犹如漏明。攀援至洞 口,探身南望,峦峰丛立,深玄莫测,别有一番天地。此沟相对的北山低处,也有一类似的 天然小洞,人称“小漏洞”。传说中,这是当年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时,至此力尽,弃山于此 ,那二洞系担山系绳之处。…
络宾王见此处风景奇美,山间依峰傍崖建有几处庙龛,漏明崖旁又多溶岩穴窟,便于居 住,再加上丧子后心灰意冷,也就不再前行,隐居下来。他曾写过一首《过石门》描绘这里 的景象和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层岩远接天,绝顶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弱钩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暂策为龙杖,保处得神仙?
隐居以后,他又写了不少思于感怀的诗歌,题于断崖之上,可惜年久失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