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erry_leo(麦瑞)
整理人: caozhengyou(2004-09-20 12:54:33), 站内信件
|
国兰必须走进千家万户
2003-9-22
国兰必须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花卉报》
陈心启:国兰产业化的标志是什么?绝不是个别投机商之间一些新奇品种的倒来倒去。我们的国兰品种应该是美观的,可现在很多兰友喜欢追求奇特,把一些古里古怪的品种当作“珍品”来炒,往往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一种三个耳朵的兰花品种很奇特,听说有兰友花100多万元买了下来,第二年那个多余的小耳朵就不一定能长出来,就是长出来了,也不好看,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不排斥奇花异草,但手头一些好的品种应该加大推广的力度,把居高不下的兰价降下来,这样国兰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走出产区,打进国际市场。现在韩国每年通过正常渠道从我国进口的国兰在3000万元左右。深圳一家企业抓住了这个机遇,每年出口700多万元,虽然每株苗价格只有六七元钱,但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我认为这就是产业化。
潘光华:要注意引导国兰市场由投资性购买向消费性购买方向发展。现在,很多兰友议论纷纷,一直担心连续十多年高烧不退的“炒兰”热还会坚持多久。现在,并不少见的“大雪素”被炒到8000多元一苗,几万、几十万元一苗的国兰司空见惯,“水晶”炒到几百万元一苗,是谁在购买这些价值惊人的兰苗呢?绝大多数是投机商!他们自然不希望兰市崩溃,一转手就赚几万、几十万,何乐而不为呢?据说滇西地区每年兰花的交易额高达几个亿,但这些兰花一直在滇西地区转悠,好兰一年甚至交易十几次。如此炒作,何来产业。国兰要想形成一个产业,就必须要培育一个巨大的最终消费群体,老百姓掏钱买兰,只是为了观赏而不是为了赚钱的时候,我们的国兰才会有出路。因此,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兰价,让国兰走进干家万户,才是国兰实现产业化的唯一出路,国兰界应该达成广泛的共识。
刘清涌:我认为“炒兰”的现象会长期存在下去。很多人说不清楚,为什么一株兰草就能值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其实,花卉进入人们的生活,无非从三个层面:一是绿化美化;二是个人观赏层面,比如家庭养花;第三个层面就是“玩”。一个拥有千万财产的人花出去100万买盆兰花就为了“玩”,但这能否长久?大墨兰曾经卖到二三百万一苗,现在只有几千元一苗,这样的投资,十个里面九个亏,可就是有些人不信邪,偏要争当那第十个,所以兰花界高价兰的市场还会长期存在,总有人要玩吗!为此,我认为目前国兰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两条腿走路”:既有人在炒高价兰,也逐渐会有更多的人搞大规模、专业化、工厂化生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