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w2jing(白雪)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5:38:47), 站内信件
|
今天看到一文,十分有趣,特转贴与大家共享。
原作网址:http://2boy.home.sohu.com/gx4-3/034.htm
西游记外传(达尔文篇)
原作:花夕
话说当年东土大唐有个偷渡客一心想到印度天竺去留学深造。尽管他所有手续都齐备,但偏偏那个皇帝李氏世民不给签证,没有护照,买不了机票,所以不能光明正大的出国。但此人心思敏捷,从不为这种小事伤脑筋,他秉承“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古训,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就偷偷贿赂了边境官员,靠着双脚,踏上了西去之路。
在路上,他捡到了一只被人抛弃地老猴,一只嗷嗷待杀的肥猪和一个任劳任怨勤快能干的奴隶。在经历过许多数不尽的闻所未闻的事后,他终于到了天竺大学。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还未进入到电器时代,印度方面不知他是偷渡客,便让他完成了学业,并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光荣毕业返乡了。
他在返乡后,才发觉自己所苦学的,竟只是十年前的热门,如今早已事过境迁,变冷门啦!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在家写书,写自己一路在外的所见所闻,题名曰“《一个偷渡客的自白》”,又译为“《大唐西域记》”。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风土人情,其中最著名……最引人绮念的就是一个叫“西梁女儿国”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叫马可波罗的人见到这本奇书,觉得很有趣,就将它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马可波罗有一天在朋友家作客,忘了给主人的小孩带礼物,万般无奈之下,就随手将这本书送给了主人的小孩——达尔文。
达氏尔文是个非常聪明好学的人,他具有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精神——打破沙锅问到底。当他看到有关“西梁女国”的篇章,就引发了他猫般的好奇心。“原来生小孩只需要喝一碗水?!”达尔文想,“难道不需要男人也可以生小孩吗?”“那么小孩的抚养权归谁?没有男人那里人怎么换煤气呢?”达尔文对此非常好奇,决定亲自去看一下,去考察一下。
于是他准备了三天的干粮,跨上头阿凡提的小毛驴,达达的向东方走去。沿途,他还专门买了一张旅游用的地图。
朝着东方走了好久,久到他漂过了印度洋,漂到了大西洋,又接着走上了丝绸之路,但他还是没找到他心目中的“圣地”——西梁女国。他在经历艰难险阻之后,终究还是没找到传说中的国度。终于,在一天傍晚,他又气又急又饿又渴地在一条河边,手中拿着他不知看了几千几万遍地旅游地图,“Where is 女儿国?”达氏尔文重复几千几万遍地问。“Oh,my God!为什么当时我要买中文地图啊!我压根儿就看不动中文嘛!”达氏尔文又再次
重复几千几万次地自怨自艾。“为什么我如此好骗?居然被别人骗着买了一张我根本看不懂的中文地图!”
此刻的达尔文有些失望了。他望着清清的河水,泄愤似的大叫一声“女儿国到底在哪儿啊?~~~~~~~~~”喊声未落,倒传来一阵很幽怨很幽怨的回答:“你~~问~~这~~个~~干~~嘛~~”小达没想到会有回答,生怕是西游记中什么鬼呀怪的,一时心慌,脚下一滑,就跌到河中,咕噜咕噜直往下沉。
好在小达在赛纳河边长大,经常到莱茵河里游泳,还不时到多瑙河中潜水,所以淹不死他。不过要他从如此之深之宽的河中爬起,也不是很容易的。当他好不容易从河里爬起来,正要看看是谁吓了他一大跳,只见一个女子站在他身边。“干嘛呀!没找到就跳河啊?就算你要跳河,安静一点也行了,为什么还要搞得人人皆知啊!”
达尔文正羞愧地抬不起头来,但还不服气:“哪有人人皆知啊,就你一个嘛!吓,怎么,怎么这么多的人?!”——小达猛一抬头,才发现了周围不知何时竟围了黑压压一大片人,把小达吓得有点儿语无伦次了。“她,她们从哪儿冒出来的啊?!”
“你不是要找女儿国吗?这儿就是啦!”
“啊?!这儿就是?!”小达再次被吓到了。原来这么“近”呵!不过小达不太好意思承认他很笨,只好拼命找理由,“为,为什么地图上没标啊?!”他装着一脸纯真想骗人。
“哈!你拿这地图,八百年也找不着!”
“为什么?!”
“因为这是广州市地下道的地图!笨!你没看电视吗?《满汉全席》中张国荣手里的那张嘛!拜托你没有知识也要有常识,没有常识也要常看电视,不看电视也要懂得掩饰!”
“那这儿是哪里呢?”
“这就是我们女儿国的标志性自然风光——子母河啦!”
“啊——————”只听得小达一声惨叫,“我,我刚才不小心喝了几口……”
于是达尔文就这样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踏上了女儿国。他终于明白了这里的人这么换煤气了,因为她们用管道煤气,压根儿不需要人换。小达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他决定在女儿国再“考察”几年。于是乎,小达继承了那个偷渡客的遗志;当上了女儿国的“王妃”。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并也学着那个偷渡客一样,他也把自己一路上所见所闻写了一本书,题目叫“《一个迷途者的见闻》”,又译为“《物种起源》”。
由于有了子母河,所以同性恋者再也不用为没有小孩而担忧了。
〈完〉
---- 天下之事,
只该难得,不该易得。
难得之事难失去,
易得之事易失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