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 神秘世界>>【人类文明】>>【 楼兰古国 】>>再揭罗布泊神秘面纱

主题:再揭罗布泊神秘面纱
发信人: plcjj_001(红十字)
整理人: txdy(2001-05-19 22:30:43), 站内信件
 
                  再揭罗布泊神秘面纱

                    
                    20世纪帷幕初揭之际,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向世界刊布,他在沙漠中找到了消失近两千年的古楼兰城。一时间,举世震惊:这一片方圆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漠原来就是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楼兰! 

                    此后的岁月中,罗布泊游移之说、古楼兰文明消失、卫星拍摄的罗布泊“大耳朵”之谜、神秘的小河墓地等等,成为中外科学家、探险者争论的话题。建国以后,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就是为了揭开这些谜底,寻找消失的文明古国在茫茫沙海中失踪! 

                     
                    如今,21世纪的大幕拉开了,一支由生态、水文、地质、文化等方面的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再次深入该地区,试图揭开一个世纪以来许多悬而未决的疑点,从中寻找人类与环境如何共存的重大借鉴意义。 

                    2000年12月26日,命名为双鸽塔里木河下游探险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从北京出发,科考队队长由著名科学探险家高登义担任。历经22天的长途跋涉,行程2500多公里,科考队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重大成果,为研究丝绸古道的兴衰过程掀开了新的一页—— 

                  因为水 才有了楼兰文明 
                  因为水 楼兰文明消失了 
                    1月2日,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塔里木河下游科学考察队进入位于罗布泊南端的米兰古城,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科学考察任务。 
                     
                    如今屹立在荒漠中被废弃的米兰古城,在1500多年前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绿洲。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座昔日的繁华城市成了一片荒漠呢?学术界对此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夏训诚研究员是我国进入罗布泊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当年曾和彭加木一起工作。为了搞清楚古环境变化和楼兰文明消亡的关系,夏训诚再次随着科考队来到罗布泊。他介绍说,米兰古城在学术上被称为西域的殷墟,它的繁荣和衰亡都是由于人类生存的基础—水造成的。当年米兰是西汉王朝应楼兰王的请求,帮助他们抵御匈奴进犯的屯田驻军之地,后来随着垦荒面积和驻军人数的不断增加,从而逐渐兴盛起来。根据考古人员发现的文书记载,直到唐代后期,这里还有规模颇大的农业生产活动。近年来,勘查人员在米兰河两岸的荒滩上,发现了气魄宏大的古代灌溉系统和废弃的农田。夏训诚说,米兰的一切繁荣景象都是建立在有水的基础之上,随着罗布泊的逐渐干涸,米兰附近的水量也逐渐减少,曾经繁华的城市也就成了一片废墟。是因为水才有了楼兰文明,也是因为水楼兰文明消失了。可是因为什么,罗布泊的水没有了?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结论。 

                     
                    1月3日,科考队离开米兰古城,在当地百岁罗布老人的带领下,沿着罗布人离开罗布泊的路线,重新找到了他们昔日的家园—阿不旦。 

                     
                    阿不旦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由于当地沙漠地貌的影响,长久以来科学家们对于它的准确地点一直存在争议。鉴于阿不旦对解开楼兰文明兴衰的重要意义,科学家这次决心依靠当地罗布人的指点,找出阿不旦的准确位置。 
                   
                     
                    今年已经107岁高龄的罗布人后裔热合曼身体十分硬朗,听说科考队要去找阿不旦,老人自愿提出来给大家当向导。虽然沙漠里几乎没有什么道路,但热合曼老人是个极好的向导,科考队没费太大周折就找到了阿不旦。这片曾经水草丰美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荒漠。看着自己昔日的家园,热合曼老人感慨地说,阿不旦是所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罗布人最后的据点,如今这里几乎每一个沙包下面,都埋藏着一座罗布人的房屋。热合曼说,他出生时罗布人还生活在罗布泊的中心地带。那时这里四周都是水,打的鱼得两个人抬。20世纪初,由于罗布泊逐渐干涸,他跟随父亲举家搬迁到塔里木河下游的一条支流附近,不到十年又因居住地水源干涸,再次搬迁到现在的米兰镇。后来,罗布人就把他们第一个居住的地方称为阿不旦,第二个居住的地方称为新阿不旦。百岁老人热合曼几次搬家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每一位科考队员的心,令科学家担忧的是,随着塔里木河下游干旱及荒漠化的加重,老人有生之年可能还会再次面临搬家的命运。 

                  失踪近70年重现人间 
                  五大谜团笼罩小河墓地 
                    1月4日早晨,科考队队员乘坐沙漠车从阿拉干出发,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考察工作。沙漠车在连绵起伏的罗布沙漠中颠簸向前,当沙丘渐渐低缓时,一处突兀立起的小沙包呈现在眼前,沙包上密集直立着如同死胡杨般的木杆。科考队员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失踪近70年的小河5号墓地终于找到了。 

                     
                    小河墓地是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OLKEBERGMAN)发现的。66年过去了,这里同贝格曼在其《新疆考古记》中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小山的表面,有许多从未见过的、弯曲的木板,不论走到哪里,脚下都会绊到久经岁月摧蚀的人骨、被肢解了的木乃伊和厚毛织物碎片”。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镰说:“小河遗址的规模是前所未见的,应该是楼兰王族的墓地,在楼兰文明的解读过程中它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再发现对罗布泊环境变迁与楼兰王国兴衰这个世界性热点课题的研究必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山包上弯曲的木板都是由完整的胡杨木制成,呈船形,可以见到棺材的顶板、侧板和底板,两端留有榫头。这些难以计数的散乱的船棺板覆盖了大约7米高的山包。在山包平缓的顶部,则是上百根直立的胡杨木柱,间隔一米左右,高出4至5米,都是多棱柱,从7个侧面到13个侧面不等。个别的柱子底部还残留着红色的涂料。贝格曼在他的书中说:“这座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经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 

                     
                    除了立柱之外,贝格曼曾提到的“船桨形的纪念物”犹存。它们由一块完整的胡杨木凿成,桨面呈长方形,四角修圆,长100厘米左右,宽约70至80厘米,厚约10至20厘米。做这样一只船桨必须用一根直径在一米以上的胡杨木制成。 

                     
                    在山包顶部,一个儿童头部的木乃伊保存非常完好,褐黄色的头发长及颈部,略圆的脸上还有些许稚气。在另一个露出一端的棺材口处露出包裹尸体的很厚的毛织物。 

                     
                    “小河遗址”被认为是西域探险史上最神秘的墓葬。它有五大神秘之处:其一是墓葬的形式是世界上惟一的。贝格曼的著述《新疆考古记》中对墓葬进行了描述。那些直立的、数量上百的巨大的木柱是什么含义?在世界各地,没有一处同样的墓葬。其二是墓葬所处的位置是难解的。小河是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下游罕见的一处南北向流淌的河流。在小河两岸,没有任何植被带的痕迹。孔雀河在北,塔里木河在南,两河几乎平行流向罗布泊。杨镰研究员认为,小河是一条连接孔雀河和塔里木河的人工挖掘的运河,只是在需要前往墓地时才放水进入。其三是墓葬中埋的是什么人。贝格曼在这里发现了他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通过对人种的鉴定认为是“印欧人种”。这些生活在罗布泊岸边的人从何而来?其四是小河墓地与楼兰国的关系。杨镰研究员认为,这里是新疆目前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墓葬,或者说这应该是“王陵”。这里是古楼兰国的地域,距小河直线105公里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那么这个墓葬中埋葬的是楼兰古国的什么人?其五是小河一带只发现了墓葬遗址,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居民遗址,这一点与通例不符。 

                  “游移湖”、“大耳朵”之谜揭开 
                  咸水泉边现出野骆驼黄羊踪迹 
                    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在完成了对小河地区科考后,1月8日沿孔雀河河床边缘进入罗布泊被称为“禁区中的禁区”的无人荒漠,开始第三阶段的考察工作。这一阶段行程更是充满了艰险。这一时期,罗布泊地区正处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昼夜温差极大。晚上,科考队在戈壁滩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下宿营。 
                   
                     
                    1月9日, 
                  科考队在深入罗布泊中心地带时意外发现一处咸水泉。尽管大量考察资料显示,罗布泊在二三十年前已经完全干涸,但新发现的咸水泉使平寂寒冷的罗布泊复苏出现一线生机。据了解,罗布泊原来由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两条河补给水量,曾经是国内第二大内陆湖和咸水湖,古称“盐泽”。20世纪70年代,两条河相继断流,罗布泊也随之彻底干涸。专家认为,新发现的咸水泉极有可能来自于河流断流时下渗形成的地下水。 
                   
                     
                    在咸水泉边,科考队更是意外地发现了零星的野骆驼脚印和一匹野骆驼的尸体。由于有重现的水源解决了沙漠之舟的饮水问题,专家分析,罗布泊地区野骆驼现存数量可能已达数百匹。野骆驼夏秋季节主要从植被中补给水分,冬季则多集中在咸水泉附近。高矿化度或咸水水源都适合于野骆驼饮用。 
                   
                     
                    野骆驼是世界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罗布泊东部无人区。由于偷猎和缺水,野骆驼已经濒临绝境甚至被认为已经绝迹。科考队随后在附近的戈壁滩上,见到了飞奔的黄羊。 
                   
                     
                    通过对罗布泊的实地考察,1月13日,夏训诚研究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定了“罗布泊是一个游移湖”的著名学说。“罗布泊是一个游移湖”学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76年提出,曾在世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夏训诚肯定地指出:“历史上罗布泊一直是一个经常有水停积的湖泊,只有形状大小的变化,并无游移和交替的可能。” 

                     
                    夏训诚认为:“罗布泊与喀拉库顺湖其实不是分离的两个洼地,它们之间有密布的河道联系,主要水源河塔里木河水注入喀拉库顺湖后,并未在此停滞,而是通过40公里长的河道,进入罗布泊。”“罗布泊的湖盆比喀拉库顺湖低10米多,是罗布荒原地区海拔最低的地方,是这里所有水系的最后终结,水不可能倒流回喀拉库顺湖。” 

                     
                    罗布泊“大耳朵”之谜也一直受到中外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个谜团也随着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的到来而揭开。  
                     
                    罗布泊“大耳朵”之谜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的一张用国际卫星从900公里高空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影像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并由此展开了学术界对“大耳朵”的位置、地理结构分布等问题的广泛争论和猜测。“大耳朵轮廓是罗布泊的湖岸环形堤或是湖岸阶地”的说法是其中的主要猜测。 
                   
                     
                    科考队在进入罗布泊湖心低洼地带后对“大耳朵”展开研究。夏训诚研究员介绍说,照片上的大耳朵形状其实就是罗布泊在不同滞水期积聚的湖滨盐壳在太阳光下折射出的不同色彩轮廓。盐壳中以氯化物为主的盐分高度集中并生成了光谱反射性极强的晶体物质,并在卫星照片上呈现出了一道道色调较浅的耳轮线。 

                  楼兰文明消亡警示后人 
                  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考队在探寻古楼兰如何消亡之谜时,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家分析发现,水源和树木是罗布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并曾有水土滋养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尽管更多学者指责楼兰人不加控制地砍伐了树木,毁掉了自己的生存根基,但科考队通过本世纪初发现的珐栌文和竹简等文献资料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保护森林的法律正出自于这里。 
                   
                     
                    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成败兴衰之间的落差让后人带着无尽的思考,去凭吊远去的文明。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