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nik()
整理人: txdy(2001-05-19 21:48:44), 站内信件
|
这是我学宗教学的一份作业以为早就洗了,偶然找了 出来,就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关于预言
预言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我认为预言应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未卜先知”的预言,另一种则是根据现 有的情况,对未来情况作预测的预言。而本文则主要是就前者而言的。 历史上经常有一些预告家(或者被称作“先知”),对后世灾害的发生、瘟疫的流 行、战争的爆发、伟人的变故、政权的更替等重大事件,作出过异乎寻常的预告。现今最 出名当然要数预言1999年世界末日的洛查.丹马斯的《诸世纪》。 预言家往往是那些被公认有着神秘力量支配的人物,他们不必依赖前因后果的推断, 无须进行缜密细致的分析,也不举行任何仪式或者借助于某种工具,却能把未来发生的事 件描绘得栩栩如生,做到所谓的“未卜先知”。中国传统的预言同占梦有关。古代人们认 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往往把依稀朦胧、奇异荒诞、复杂多变的梦境同以后发生的事情联系 在一起,认为是上天的启示,是提醒人们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措以趋利避害。《易 经》中弥“梦主凶吉”,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战国时期,一些自称可以直接同鬼神来往 的方士是预告最早的传播者,他们从一些来源不清的书中摘取个别语句,称作是可以预告 未来的“谶言”,期望得到统治者的关注。如秦朝的方士卢生曾献上一本图书,上有“亡 秦者胡”句子,导致秦始皇发兵三十万北上攻打匈奴。两汉时期,信奉儒家学说的儒生从 讳书(为解释儒家经典著作而编写的书籍)中找出许多例证,认为政权的更替早在数百年 以前的“圣人”写成的经书中就有记载。王莽、刘秀、曹丕、刘备等人上台执政时,也都 不同程度地利用了这类预告,而且从经书、纬书中钻研出了一门学问,称作“谶纬之 学”。 民间流传的预言是以童谣、顺口溜的形式大量出现的。唐、宋以后,预言逐渐系统 化,零星的预告被比较完整的预言著作所取代,《藏头诗》、《推背图》、《梅花诗》、 《烧饼歌》的先后问世,使得一些有名有姓的预告家如李淳风、袁天纲、邵康节、刘伯温 变得妇孺皆知,而他们的预言著作,被人广为流传. 预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经过有意识地加工,往往变成明了而又含蓄、通俗而又不粗 鄙的字谜,只要稍加推敲,就能理解其真实含义。通常,汉字中的谐旮、拆字、双关、反 转等方法都被巧妙地加以利用,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字谜。如鹦鹉的”鹉”与武则天的 “武”,农家的“农”与依智高的“侬”, 籴家的“籴”与狄青的“狄”,“召”与 “赵”。“赎’’与“蜀”,“弟”与“帝”等等,是预言利用谐音典型例子。拆字是使 用最多的方法,一些国号、年号、人物姓名都是拆字的对象,如“春禾换日头”指“秦” 字,“一兀之主”指“元”字,“日月并行”指“明”字,“须是川水页台阙”指“顺 治”,“洞边去水台用水”指“同治”,“八千女鬼”合成一个“魏”字,“马上同无 半”合成”司马”二字,而“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正巧可以拼出“李自成”三 字。双关、反转等修辞手法也是预言字谜中经常出现的,如把燕王朱棣比作“燕子”,吴 三桂比作“桂花”、“桂枝”,“枯木逢春”暗指周世宗柴荣,而“喔喔晨鸡孰是雄”则 隐约讥讽武则天自称皇帝的举动。
预言大都被拼组成七字一句,也有三字、四字、五字成句,而四句又固定为类似诗歌 的短作,注重押韵和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流传。而以童谣、顺口溜形式在 民间流传的预言,更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变得家喻户晓。 据说最早的预言是配有图画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用择性文字的结合,给人一种非常 直观和真实的感觉,并且留下了供人们想象的空间。然而现今仅存《推背图》一书为有图 有文的预言著作。每一幅图画代表某一重大事件,预言涛则进行文字解释,从而使得画面 上简单的线条所深藏的奥秘都被一一揭示出来。 有人对预言深信不以,但也有人断言所有的预言都是事后伪造的。事实上,预言是不 能同科学划上等号的,但预言能持续流传救千年之久,本身就说明了不可能全部都是伪造 的。我觉得,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预言: 1.分析预言的关键首先不是论证它的准确性,而是认定它的真实性。历史上的确有 不少预言是人们事后编造出来的.一般说来,这类预言都是为强者篡位或帝王膺命所作的 舆论准备的.为了在饰作伪的劣迹,往往经过巧言修饰,不借引经据典,以混淆现听。但 同时,也会因为拼凑编造时的弄巧成拙变得牛头不对马嘴,被后人传为笑谈。从严格意义 上说,这些都不能归入预言一类。另外,在一些事件已露端倪时而假托天意编造的预言也 具有相同的性质,如陈胜、吴广起义前夕,让人在鱼腹中塞入“陈胜王”的帛书和在神祠 边丛林中呼叫“大楚兴,陈胜王”;白莲教教主韩山童宣扬“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 反”的预言,并派人凿了一只眼的石人埋人将开挖的河道,借此引发了元未农民起义。只 有识别、剔除这些事后编造的“预言”,才能进一步探究预言的真相。 2.数千年来,人们相信和传播预言,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的愚昧无知,而是在 于绝大多数没有应验的预言早就被人成百上千地抛弃,变得默默无闻,人们接触到的都是 如何如何准确的例证。比如说,地震、洪水、瘟疫、战争、政变、骚乱,在世界各地的每 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一旦同某些预言联系起来,立刻就会成为那种先见之明的应验。历史 的演进同某种大范围的猜测偶然巧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这了导致对预言的无限信赖。 也许,某位预言家的预言只有1%的准确率,但在人们的心理上,这个1%显然要重于其余 的99%. 预言家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具有高度暗示力的象征语言来表达将来某些模 糊的事物,从而使自己居于不败之地。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发现没有说中的预言,那只能 是解释上的错误,因为人们相信真正的预言永远是正确的。 3.预言往往不是直截了当的预报,而是使用难以捉模的、含糊不清的或模棱两可的 语句表达某种晦涩的含义。任何事件的发生必须具备完整的条件,诸如时间、地点、人 物、缘由、经过乃至结局,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预言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如此完整的条 件,要么缺乏准确的时间,要么没有具体的地点,有时缘由含混不清,有时结局颇费猜 详、提到的人物又常常是笼统抽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推背图》,全书仅有一个时间 概念——唐朝为预言的起点,而所有的图像均无时间的限制,只是罗列出有关事件的人物 或结局,任凭后人比照历史事件进行猜测。因此,同一图像竞会引出各种不同的解释。许 多预言看似清晰明确的预言,但往往会有多种结局与其吻合,从而丝毫不会影响预言的权 威性。在许多预言中,都采用了粗略的时间表达法,称作“约摸三十年”、“大约百年之 后”,留下了进退回旋的余地。 4.讨论预言是否准确是无意义的。因为预言中的诸多条件残缺不全,没有任何具体 指向,完全依靠后世预言解释家的解说,所以,处心积虑的圆饰可能会因偶然的巧合接近 预言的原意,给人一种越看越像的感觉,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但同时,借题发挥的猜测, 也经常显得牵强附会,纯属臆断。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预言的解释者都是针对预言的只语 片言,去寻找历史记载中相似的内容,或迎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变故,解释成预言家的
“先见之明”。所以,预言只能算是准确地预报了人类的过去,而不是展示我们真实的将 来,换句话说,凡是古代预言涉及到我们以前的历史,差不多都有了应验的例证,而关于 现世和未来,恐怕沿用追溯往古的推断也难以判别其究竟是精确还是虚妄。为《推背图》 作注解的金圣叹曾经说:“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他只能做到如何去解释、去 印证《推背图》中他认为以前所发生的变故,而不敢“妄言”身后的大事.这种说法同预 言的原旨大相径庭,因为无论是凶是吉,真正的预言是不可能随意置换结局的。正如古希 腊特尔斐神庙的女预言家说的:“世上预言者为数众多,而真正的先知却没有几个。” 5.不应该把预言看作迷信、愚眯的产物,轻视为仅供平民百姓观赏的短命事物。即 使在科学日益昌明的年代,预言仍然被人们认真对待,甚至在知识阶层中也大有市场。人 们对预言的态度是自相矛盾的,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惧,既欢迎而又排斥,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言的内容和传播范围,以古代政治性预言为例,帝王信奉预言,是因为 预言为新生政权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论依据;普通大众笃信预言,是因为预言为他们在水 深火热的年代带来了改朝换代的希望;文人学士鼓吹预言,是因为预言可以迎合君王的需 要,是他们获取功名的敲门砖.数千年来,预言并没有逐渐变得衰落,失去了市场,而是 通过代代相传,在某些地区和国家显得十分繁荣兴旺,涉及的面相当广泛。唯一与以往不 同的是当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相信预言,唯恐被人说成愚味。 预言不是巫术,也不完全等同于宗教。但预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某种孤立的 信仰,它同宗教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它往往借助于宗教,深深扎根于世界各民族大众的 潜意识中。预言“世界末日”的到来,预言救世主的降临,在许多宗教的教义中用各自独 特的方式包容了这类内容。当然,还有大量的预言是与宗教学说无关的。可是,由于预言 使用的语言具有模糊性、灵活性以及暗示性,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容易诱导人们对神秘 现象从“先知的启示”方向去寻找答案。因此,科学的兴起和理性主义的宣扬,仍然不足 以使人们放弃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幻想也是一种预言,只不过这种预言具有合理的夸张,闪烁着 创造发明的火花,数百年以前,人类就梦想着征服蓝天、海洋,想象着远距离通讯和航 行,甚至设想飞向太空。一百年前,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曾对未来的情况做了预 言,电话、传真、电脑等都在他的预测当中。因此,近年兴起的预测学(也称未来学)就 是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明天。未来学家通过考察社会的过去和现在,汇集了历 史、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信息,进行缜密的分析和综合,总结出社会发展的规率, 然后,大胆地预测了人类的未来。这种预测,同古代预言家口中说出的“未卜先知”的预 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参考资料: 金良年主编,《中国神秘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凡尔纳著,郑克鲁等译《凡尔纳科幻小说》,湖南少儿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 Benjamin(Benik) 天天等待万人迷 分秒不停上发条
※ 来源:·Netease BBS nease2.gznet.com·[FROM: gw.gzne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