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slts2(Ω)
整理人: fslts2(2004-08-19 13:38:23), 站内信件
|
(第四讲 续)
第二节 节奏点平仄规则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非考核内容)
在第二讲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节奏点平仄规则的一个方面:
如果联句中有3个字组成的词汇,或者4、5个字的成语、成句,可将这些词汇、成句看成一个节奏,节奏点的平仄应尽力做到句内交替和上下联相反。其中句内交替可以很灵活,不要求每个节奏点都必须交替,可以类似句脚平仄规则两两交替,还可以根据联意需要更为灵活地处理。
节奏点平仄规则、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作为马蹄韵规则的重要补充,共同构成对联声律的规则体系。
一、对节奏点平仄规则的进一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节奏点平仄规则可以包括所有的联句。余教授的马蹄韵专著中也提到了3至7言的节奏点平仄问题。只是余教授的节奏点平仄规则仍然是从马蹄韵的角度来解说的:
“一个联句不管有多长,只看它可以分成几个节奏,每个节奏可以包含几个字。包含一个字,就按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两个字就按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三个字,就按三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以此类推。这样,再长的句子也可以变得比较短,平仄也就好安排了。”
这个规则仍然强调了每个节奏内部的平仄应该符合马蹄韵。创作实践中,能做到这一点固然是件美事,事实上多数时候也能做到。但是现代对联由于各种多字词汇的增多,节奏内部无法满足马蹄韵规则的情况也很常见。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求节奏点平仄句内有交替,上下联相反即可。至于更为特殊的没有句内交替的情况,也必须遵守上下联节奏点平仄相反这个规则,连这条规则也打破的作品就只好“判死刑”了。
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
特殊联格 是个比较宽泛的相对概念。联友可以从本站楹联仓库首页左边列出的名称中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但是从平仄问题的角度,在如此多的联格中,到底哪些可算特殊呢?不外乎以下几种:
复字、叠字、回文、排列、数字、白话、谐趣、音韵(异字同音、同字异音、叠韵、双声、拟声)、全平全仄 等。
大多数特殊联格仍然可以满足马蹄韵规则,不能满足时,可按下列基本规则来处理:
1、句中可以不是“两两交替”,但其中部分字词应有所交替,以求达到整体平衡(广义地说:全平全仄也具备上下联之间的整体平衡);
2、句脚、联脚、节奏点上的字上下联应交替(即相反),包括上平下仄的情况;
3、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上下联平仄字字相反。
举例说明:
复字复词格(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是经典的复字联。我们试着分析它究竟经典在何处。首先,此联最好用古韵来分析,按古韵此联上下联平仄做到了字字相反(读、国,古韵入声);其次,第三、五个字有平仄变化,后四个字也遵循了“两两交替”的规则,使得整幅联语读起来仍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试想:如果上联前四个字都是平声或者别的地方有一些改变,则整体平衡感将大打折扣!
但有时为了使用特定的词汇表达某种特殊意义,也可以不顾及严格的平仄规则: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
此联同时还运用了双关、借义、顶针的手法。究其上下联平仄搭配,虽然有三仄尾、三平尾问题存在,仍然不失整体的平衡感。除了前两个三字词有一定平仄交替外,下联“更比”双仄 对应上联“还居”双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想象,如果上联是五仄尾,或者下联是五平尾,是不是平衡感又要打折扣了?此联还有一个妙处是轻声字的存在,使得同一个字读起来字音也有变化,灵动而不呆板。几乎完全消除了呆板的三仄尾、三平尾的生硬感。
并非所有的复字联都会打破马蹄韵,以下几个例子仍然是“二四六分明”:
鱼钓钓鱼鱼骇钓
马鞭鞭马马惊鞭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
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最后一个例子: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是有名的今人对古对。但是细究平仄,对句 印月井、印月影 三连仄和上联协调并不好。如单纯追求平仄协调,将“印”改为“观”更好:
观月井观月影观月井边观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能让上下联平仄字字相反,毕竟是件美事。)
此联和上面的“风声雨声”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到最后的四字句又回到标准的马蹄韵上。仿佛飘逸的狂草书法作品最后两笔回到重心点,使得整幅作品仍然稳重如山!
叠字叠词格(连续使用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又叫“连珠格”)
此格也有不少合律的佳作: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杭州西湖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九州万马跃千山山山壮丽
一夜三更分两岁岁岁平安
(央视2002春节征联一等奖。标准的“二四六分明”。在联格分类时,只要有一个字叠用也可以权且归入叠字格)
不合律的例子: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
(写于十年动乱)
此联上平下仄,下联按古韵全仄,十分罕见。但是因写于特殊的年代,意义非常,联意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平仄的协调。不过此联上下调换也是可以的。而有的联句的确存在必须上平下仄的情况,此处暂且不表。
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清
“朝”分读cháo、zhāo,“长”分读zhǎng、cháng,根据不同读音,可有不同断句。但是怎么断都不是严格的马蹄韵。具体断句法村夫也缺乏研究,先提出两种(换一个字来表示):
朝潮 朝朝潮 朝潮朝落
长涨 长长涨 长涨长清
朝朝潮 朝朝潮 朝朝落
长长涨 长长涨 长长清
虽然不是严格的马蹄韵,但是整体平仄搭配仍然不失基本原则。上联好歹还有阴平、阳平的变化,不至于一个音调一读到底,那就更呆板了。
回文格(又称倒顺联)
合律的例子: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萦柳浪柳萦莺
上下联各自回文,回文前后一模一样。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从下联尾字开始倒读,回文后变成另外一副联语,意思有变: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
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部分回文)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叠字格已举过此例,也是部分回文的例子)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谢方山题三潭印月)
回文镶套。有部分回文:客中客,有整体回文。此联应这样断句:客中客 入 画中画 。下联如果 看 字换一平声字则更完美。此种情况的联语整体平仄搭配是协调的。应归入合律的范围。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
(孙家鼎题门联。孙曾为同治和光绪师。)
2002
1991
(所谓的数字回文)
不合律的例子: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广为传播的回文句。本站楹联仓库已收录了20余个对句。
这种典型的回文格,其平仄也呈对称排列,这也是一种平衡。应对这样的句子,应该追求平仄字字相反的“境界”。字字同韵应坚决杜绝!大部分字词粘律也应该避免。此句可以这样断句:上海 自来水 来自 海上。对应 上海 的词最好是个双平声,对应 自来水 的词最好是 平仄平。经过筛选,满足这“苛刻”条件的竟然只有一句:
西湖游乐船乐游湖西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
九曲桥下湖空空壶下桥取酒
陶宅院前酣醉醉汉前院摘桃
这是谐音回文格,异字同音,倒顺读音一样。平仄基本上也呈对称排列。
考官被官考
观众遭众观
这个例子的音韵感很生硬。整体平仄虽然协调,但这种平仄一字一换的句子,读起来总是觉得拗口、别扭。
艳艳红花随落雨
雨落随花红艳艳
这个例子更为不妙。上联倒过来变成下联。虽然仓库有收藏,但是不应提倡这种写法。上下联意境雷同,无法形成对比。无趣!更别提还是上下同仄收尾。
排列格。排列格尚可分为“列品、组串、排比、分总”四种:
列品: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
组串: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
分总:类似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在表述时则有分述有总述;分总法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合律的例子: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三组描写景物的两字词连续堆叠,一幅绝妙的水墨画跃然字里行间,堪称经典)
白沙白水白洋淀
黄海黄河黄浦江
(按今韵,白黄同平,但正好在1、3、5位置上,同平无妨)
酸甜苦辣咸香涩
柴米油盐酱醋茶
(典型的排列格,竟然合律,难得)
不合律的例子: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传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此联读起来十分顺畅,并没有因“粘律”造成任何不协调感。 也许应该给这种平仄搭配以一定的“合法”地位。)
稻梁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上平下仄,但因联意一问一答,不能调换。此联基本上还是符合“两两交替”规则的。
沧海日 赤城霞 峨眉雪 巫峡云 洞庭月 彭蠡烟 潇湘雨 武夷峰 庐山瀑布 合宇宙奇观 绘吾斋壁
少陵诗 摩诘画 左传文 司马史 薛涛笺 右军帖 南华经 相如赋 屈子离骚 收古今绝艺 置我山窗
(邓石如题碧山书屋)
经典排列格佳作!句脚不符合马蹄韵规则(一平一仄交替),但因所列事物的顺序需要而不能作随意调整。此联在朗读时,如果语速过快并且过分注意句脚平仄的话,会感到句脚单平仄交替略显生硬。但恐怕也只有村夫和各位学员最近三周成天和平仄打交道,才会满脑子充满平仄之声(有没有哪位因此而快要神经崩溃?*_*)。一般情况下,读者在浏览、朗读这样的联句时,首先会被作者一口气列举如此多的景点和下联相对应的事物而感到折服!其次会随着作者描写的事物而神思游荡。全联读来气势恢宏,荡气回肠!总而言之两个字:过瘾!有了这些感受,谁还去在乎其平仄是否符合马蹄韵?
数字格(本属镶嵌格的一种,因数量庞大而单列一类)
合律的数字格佳作很多,但不再举例。这里只讨论不合马蹄韵的情况。
一仓二府三角四端五家岭
六铺七里八方九尾十间头
(嵌一仓里、二府坪、三角洲、四端里、五家岭、六铺街、七里庙、八方亭、九尾冲、十间头十湖北长沙地名。)
为了嵌进如此多的带数字的地名,所费功夫已不小,平仄问题只能退居其次了。
一口能吞 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 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经典谜语联。按大的节奏分开考察,总体平仄是十分协调的。猜不着谜底的联友请在仓库中寻找答案)
三多斋三元斋三吉斋三三如九九如斋
四物散四逆散四磨散四四一六六一散
(‘九如斋’食品店,早年在湖北长沙最负盛名。但在该店创建之前,已有‘三吉斋’,‘三元斋’,‘三多斋’等店相继兴起。由于竞争不过九如斋,门庭渐趋冷落。联嵌乘法口诀,最后还用‘如九、九如’词序颠倒反复,当时都认为是绝对。但天下事总是“无独有偶”,居然有人能对出。用了四个中药汤头名,上下联对仗字字工稳,实为难得的妙联。)
这里所谓“字字工稳”,除了平仄方面的基本原则,还指上下联对嵌乘法口诀、数字相对、词性相对等因素,其中 六对九 是 仄对仄,实为无奈,也大可不必再予追究。
三吴明清 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 五湖四海
平平平平 仄平平 仄仄仄仄 平仄 仄平仄仄(今韵)
平平平平 仄仄平 仄仄仄仄 平仄 仄平仄仄(古韵)
有名的苏州南浩街征联。据说奖金已涨到几十万。此联并非要着意嵌进数字,整句联语的字词完全按照联意的需要自然而然平铺直叙,却在不经意间嵌进了6个数字(包括大写的“陆”)。这看似随意镶嵌的六个数字自然给对句者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但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还是平仄搭配问题。尽管联句中的一个四连平和一个四连仄严重打破了马蹄韵“两两交替”基本规则,但是读来仍然行云流水,并没有十分别扭的感觉。这归功于整体平仄的搭配:水陆两旺 四连仄 和 三吴明清 四连平 遥相呼应,此间加入了适当的平仄变化,最后四字落脚于标准的马蹄韵,以铿锵的双仄声收尾!整体平仄搭配仍然具有相当强的平衡感。试想,如此长的联句如果任由平声或仄声无限制延续,必然是枯燥乏味的,读起来不拗口才怪!
应对这样的出句,对句的平仄应如何安排?很简单,最好是字字相反!我们来看看已获得优秀奖的其中几个对句(平仄标注按今韵,后六字可以不断句,为了分析的方便而断):
三吴明清 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 五湖四海
平平平平 仄平平 仄仄仄仄 平仄 仄平仄仄(今韵)
百业诚信 无双埠 工商共荣 振邦 万代千秋
仄仄平仄 平平仄 平平仄平 仄平 仄仄平平
百业今古 无双地 琼玖十坊 流风 万载千秋
仄仄平仄 平平仄 平仄平平 平平 仄仄平平
百艺荟萃 新八景 俯拾九华 流连 万客千宾
仄仄仄仄 平仄仄 仄平仄平 平平 仄仄平平
赤县俯仰 诸黄祚 穹苍青荧 寄情 丹旆蓝图(以颜色对数字,另辟蹊径)
仄仄仄仄 平平仄 平平平平 仄平 平仄平平
千载华夏 不二地 市肆双雄 来朋 万国九州
平仄平仄 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 仄平仄平
各位联友请细细体会。对句只要尽量遵循“字字相反”的基本原则,就能保证整体平衡感。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句脚字平仄必须相反!
白话格(即口语化对联)
以下只举不合律的例子。
搬嘴弄舌说风道雨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张口闭眼喷云吐雾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先生
(某妇人劝其夫戒烟联)
像这样不顾及上仄下平基本原则的白话联实在很少!其中 喷云吐雾 可改为 吐雾喷云,但既然是口语化的,倒过来反而不顺口了。随手再举几例,都能找到平仄的整体平衡感:
你看这般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
他同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煞费苦心
(贵州贵阳吉祥寺戏台联)
休来休来哪知为人这样苦
完了完了自惭所学竟无成
(某文士自挽联)
凭咱这点切实功夫不怕二三人是少数
看你一团孩子脾气谁说四十岁为中年
(丁文江贺胡适四十寿)
谐趣格 (不合律的例子):
管他三七二十一
醉我三百六十五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传为纪昀对乾隆)
大小姐洗黑白菜
高矮子吃热凉粉
师娘登楼望南北
弟子行路吃东西
音韵格不再举更多的例子,想必大家已经能自己做一些基本的分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出句前7字连平,单独看是单调的,但是对句做到了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
第三节 古四声问题(非考核内容)
第二讲曾提到“古声、今声”问题:古汉语中有部分汉字的平仄归类和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的平仄归类称为“古声”或“古韵”),因此在前人的对联作品中,有些字用“今声”(普通话)来判别是不合声律的。今天仍有使用古声创作对联的情况。近年在大部分正式征联大赛中,都允许使用古声。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并且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今天我们学习对联,不要求学习用古四声撰联,但是对古四声应有所了解,便于判别前人联作中的声律运用情况,同时便于判别今人使用古声创作的对联。
古四声:平、上、去、入。较为通行的标准是《平水韵部》。在《平水韵部》中,所有的汉字被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和下平在对联中归入“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对联中都归入“仄声”。
今四声与古四声大致的对应关系:
今声 - 古声
-----------
上平 - 阴平(极少数除外)
下平 - 阳平(极少数除外)
上声 - 上声(极少数除外)
去声 - 去声(极少数除外)
入声 - 分别并入今声的上声、去声、平声中
从这个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差别最大的是古四声中的入声,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归入今四声平声中的那部分字,因为这些字从古代的仄声变成了今天的平声。下面是“古仄(入声)转今平”的汉字列表(不是全部,但常用字都在其中,排在前面的为常用字):
B:八捌拔白薄雹逼别勃渤脖舶伯魄(落魄)柏(柏林)泊箔博搏拨剥瘪鳖憋蹩铂;跋魃荸亳孛钹踣。
C:擦插察拆吃出戳撮;锸。
D:答搭达得德滴迪的度独读狄涤敌笛跌谍蝶碟迭叠督毒笃犊渎椟咄铎夺;掇(揣度)黩髑垤牒喋蹀逖荻籴镝嫡鞑耷褡妲怛靼纛。
E:额。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弗拂福幅袱蝠。
G:割胳格阁搁疙鸽革隔刮郭国;咯骼鬲膈嗝聒蝈虢。
H:哈喝合盒涸核黑忽惚滑猾活;蛤(蛤蟆)盍曷翮劾鹘纥嘿豁。
J:疾迹积激击缉绩及汲极级圾急嫉辑集给藉籍脊棘即亟夹颊截杰竭碣揭捷睫婕洁结拮接节劫掬鞠菊桔局掘崛倔撅厥獗决诀抉角(角色)觉谲爵噱攫;唧蒺鲫姞殛戢浃铗桀颉鲒疖孑跼橛镢蹶蕨桷。
K:嗑瞌壳咳哭窟;颏。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煞勺芍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刷说俗缩;铩杓秫。
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檄侠狭峡匣狎辖瞎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隰黠。
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凿则责帻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濯。鉔箦斫。
此表可用于查询对联中的入声字。如能记住当然最好。记不住也没关系,可以这样来判别:如果在古联中看见应当用仄声字的地方却用了普通话读音为平声的字,那么这些字多半是入声字。不放心的话可以查询上表,上表中没有时可到《平水韵部》中再查。还有一个网上工具可供使用:古韵平仄显示程序:http://www1.hotqq.com/cgi-bin/mz/poetry/dispingze.asp
例:
因荷而得藕(得。古声 平平平仄仄 合律)
有幸不须梅
鳦鸟传长发(发。古声 仄仄平平仄 合律)
苍龙协永绥(协。古声 平平仄仄平 合律)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