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其他(词谱,诗律,平水韵...)>>对联知识>>[转贴]对联知识入门 4

主题:[转贴]对联知识入门 4
发信人: fslts2(Ω)
整理人: fslts2(2004-08-19 13:38:16), 站内信件
第四讲  深入了解“平仄相谐”要素

目录:
第一节  “马蹄韵”和“平仄杆”(其中“句脚平仄”为非考核内容)
第二节  节奏点平仄规则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非考核内容)
第三节  古四声问题(非考核内容)


第一节  “马蹄韵”和“平仄杆”


  在第一、二讲中,我们介绍了对联声律的一些基本规则:

  1、联脚平仄规则:上仄下平。
  2、句脚平仄规则:在多分句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句脚平仄应相反;单边句脚的平仄应尽量做到“两两交替”。
  3、句中平仄规则:
  (1)“两两交替”规则:
  1)单边平仄两两交替,同时可以“1、3、5不论”,但必须“2、4、6分明”。
  2)避免在下联出现三平尾,大忌。
  3)避免在5言联下联出现“仄平仄仄平”,7言联下联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被称为“孤平句”,大忌。
  4)上下联2、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也是禁忌)。
    5)节奏点不在偶数位的联句,平仄规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节奏点交替”规则
  如果联句中有3个字组成的词汇,或者4、5个字的成语、成句,可将这些词汇、成句看成一个节奏,节奏点的平仄应尽力做到句内交替和上下联相反。其中句内交替可以很灵活,不要求每个节奏点都必须交替,可以类似句脚平仄规则两两交替,还可以根据联意需要更为灵活地处理。


  以上规则中的2、3项内容就是“马蹄韵”规则的主要内容。“马蹄韵”规则是湖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在其专著《对联格律》中提出的,已被楹联界广泛接受和运用。马蹄韵规则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因状如马蹄的节奏而得名。

  如何进一步理解“马蹄韵”规则?可以用“平仄杆”概念来解释和理解马蹄韵规则。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下联平仄和上联相反即可):

  第一种“平仄杆”: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平仄杆”: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对于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对于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脚平仄举例(非考核内容):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句中平仄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六言句:

  桃杏望春争放(平仄仄平平仄)
  杜鹃当夏吐香(仄平平仄仄平)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风似剪刀花似锦(平仄仄平平仄仄)
  雨如银线柳如烟(仄平平仄仄平平)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几个相关问题:


1、“正格”和“变格”概念

  余教授的《对联格律》一书中,只提出句脚平仄正格、变格概念。书中规定,句脚符合第一平仄杆的为正格,符合第二平仄杆的为变格。余教授的马蹄韵规则中没有提出句中平仄的正格、变格概念。目前,楹联界已有人提出了句脚、句中平仄的正格、变格新概念:不论句脚还是句中,完全符合“两两交替”的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为变格。换句话说,符合上列两种平仄杆的句脚、句中平仄格式都是正格。

  尽管这个新概念还没有被公认,但是这个新概念具有科学、合理的显著特点,符合现代对联创作实际,便于讲解和理解。因为:

  ——句脚平仄方面,现代对联的句脚平仄打破两两交替的情况已经很多。例:

  金枝玉叶 双建花开 艳如国色 芳若天香 根系防城港(句脚:仄平仄平仄)
  (2003年8月防城港市楹联学会征联出句)

  世纪坛上 视际六合 侍祭列祖 试寄情思 示计春秋 事记历史 誓继先烈 势济中华(句脚: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2002年世纪坛征联)

  前人的作品中也并不鲜见:

  沧海日 赤城霞 峨眉雪 巫峡云 洞庭月 彭蠡烟 潇湘雨 武夷峰 庐山瀑布 合宇宙奇观 绘吾斋壁
  少陵诗 摩诘画 左传文 司马史 薛涛笺 右军帖 南华经 相如赋 屈子离骚 收古今绝艺 置我山窗 
  (邓石如题碧山书屋)

  如果“符合第一平仄杆的为正格,符合第二平仄杆的为变格”,那么以上这些打破两两交替的称为什么呢?出格?还是“特例”?

  如果按“完全符合两两交替为正格”的新概念来划分,前面根据两种平仄杆排列的多分句句脚平仄例子均为正格,刚才举的这几个例子即为变格。

  ——句中平仄方面,确立句中平仄“正格、变格”概念有助于联作在声律意义上的分类,便于讲解和理解对联的声律规则,也便于对联评论和评选。

  用句中平仄正格、变格的新概念来理解,上面根据两种平仄杆严格两两交替的句中平仄例子即为正格,有“1、3、5”平仄变化的即为变格。

  有一点需要注意,正、变格概念主要为了讲解和理解而提出,平时的创作实践中,不必刻意区分正、变格。


  2、因为对联脱胎于格律诗词,因此5、7言对联除上述符合两种平仄杆的格式外,分别有另一种普遍应用的律句格式:

  五言: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长空盈瑞气
     大地遍春光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陌上春来花似锦
     庭前鹊闹客如云


  这两种律句格式符合“1、3、5不论,2、4、6分明”规则,由于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当作“正格”看待。如用平仄杆来分析,属于第二平仄杆的变格。


  3、对“1、3、5不论,2、4、6分明”的进一步理解。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具体说(上联):二、三言句“一不论”(□仄、□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套用3、4、5、6、7言的规则。如果初学者还认为难以理解,再将上下联格式一起列示于此:

  □仄
  □平

  □平仄
  □仄平

  □平□仄
  □仄□平(四言句声律规则尚无明确规定,一般应避免上联出现“平仄仄仄”,下联出现“仄平平平”)

  □仄□平仄
  平平□仄平(第一字不能变,否则是孤平句)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避免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的孤平句)

  以上是“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下面是“单平、单仄”起头的格式:

  □仄仄
  □平平(三言句的平仄声律规则尚无明确规定,一般应避免出现三连仄和三连平,但不作为大忌)

  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四言句很特别,这既是第一平仄杆正格,也是第二平仄杆变格)

  □平平仄仄(第三字最好不变,否则“三仄尾”,虽不是大忌,也应尽量避免)
  □仄仄平平(第三字不能变,否则三平尾,大忌)

  □仄□平平仄仄(第五字最好不变,否则“三仄尾”,虽不是大忌,也应尽量避免)
  □平□仄仄平平(第五字不能变,否则三平尾,大忌)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