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众议院—版友评论>>金庸>>江湖侠客>>一韦天地间

主题:一韦天地间
发信人: yslpcxc(愚人)
整理人: chgirl2001(2004-09-05 14:48:35), 站内信件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 佛言:“子未能为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

佛言:“生命在于呼吸之间。”这是极言生命的短暂。那么来看一下韦小宝在这呼吸之间都做了些什么。

韦小宝出身于市井花柳巷里,从小顽劣油滑。而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成为当朝一等红人,权盖明珠索额图康亲王等一干或是世袭或是学而有术的人;爵拜一等公,官封抚远大将军;天地会青木堂香主,神龙教白龙使,少林寺掌门方丈的师弟,清凉寺主持,管领东方鞑坦地方的伯爵;可谓是纵横朝野,威加海外。而他的师傅也是武功一流身份地位高贵的人。陈近南,九难师太,洪教主,最后连少年天子康熙也成了这个小混混的师傅。而韦小宝得以“一韦天地间”的招数有哪些呢?他从这几个师傅身上并未学到上乘武功。通用的完全是他在出道之前便会的市井三招:捏卵蛋,斩脚背,撒石灰。捏卵蛋之后便使出神行百变;斩脚背可以用刀用剑,最后与罗刹恶战还可以演变为“地堂刀法”;撒石灰更是变幻无穷,可以就地取材,撒香灰撒沙子撒银票。总之韦小宝就用自己在扬州学会的这三招,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韦小宝的市井三招应该还包括这无形的一招:说谎话。韦小宝的说谎话心得是这样的:首先要察言观色,知道要说什么样的谎话;然后要流利地讲出,让人不起疑心;最后要注意,一段谎话中要有真有假,特别是细节要真实,至于真假话的比例那就要看对方的相信程度了。

韦小宝的故事更像是一个奇幻故事。在金庸的以往作品之中,从没有过像韦小宝这样的人物:称不上是英雄,可也绝不是坏人。他有侠义心肠,不愿失去小玄子这个朋友也不愿与鞑子联手来对付天地会的朋友,可他又色心包天,见了美貌女子便想占为己有,娶了七个老婆;他颇有民族意识,憎恨吴三桂鄙视贰臣施琅;他游戏人生,对金钱看得很轻,而对义看得极重,不肯背叛朋友。

可以说,在金庸笔下所有的人物中,韦小宝是最接近现代真实人物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大多具有韦小宝这样的脾性。他们不会做坏事,但又不是绝对的正人君子,重视朋友,有点玩世不恭但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又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有时甚至可以说有点狭隘的民族意识,游戏人生,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往往又不太肯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取得成功。韦小宝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像杨过郭靖萧峰那样的“神”。金庸的这部激流中抽身而退的小说是否也是在与当代所契合呢?

那么金庸大侠一定是这样认为的:在现代的这个社会中,老实人是绝对不会占到什么便宜的,只有像韦小宝这样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能真正地混下去。这是否也反映了金庸对社会的一种失望情绪呢?而韦小宝在功成名就之后的抽身而退是否也蕴含着作者本人退出江湖的意义呢?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对那些想安安稳稳波澜不惊而功成名就之人的一个打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阿谀逢迎之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升迁,只有不断地说假话才能不被人骗不被人害,只有不对一件事付出百分之百的感情才能免受其伤害。小说一开始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但到后来临近结局时对小说的理解变了,韦小宝重情重义,可以割舍钱财但不能割舍对朋友的义气,对母亲的爱对妻子们的爱对兄弟的爱最终使他选择了激流引退。金庸大概是矛盾的,大概也在面对现代尔虞我诈的社会该怎样抉择的问题上作出痛苦的选择。作者选择的结果,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韦小宝,这样一个让无数金庸迷喜欢的真实可信的人物。

人命不在饭食之间,人命不在灯红酒绿之间,人命也不再争权夺利之间,人命在呼吸之间。小说便是要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卜键对金庸的点评写得好:“假如吴之荣明白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他还会寻章摘句,密告他人,兴风作浪么?假如吴三桂明白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他还会积聚甲仗,操练士卒,起兵反叛么?假如洪教主明白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他还会遣派爪牙,传授咒语,以求一逞么?”韦小宝虽然不识字,读不懂《四十二章经》,但他却选择了极南之地的云南大理,享受人生的乐趣,获得了经义的真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