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世界任我行>>海外风光>>爱琴海凭眺--希腊

主题:爱琴海凭眺--希腊
发信人: navi(ivan)
整理人: winterlight911(2001-02-02 01:05:26), 站内信件
爱琴海凭眺


  希腊,是一首唱不完的史诗,一部读不尽的通鉴。


  不论来自何方何国,只要登临经历了2400多年沧桑的苏纽
海神庙废墟,极目远眺烟波浩淼的爱琴海域,都会思潮涌动,
产生无穷的历史感喟。

   每年都要吸引1000多万各国旅游者的海神庙,其实只是海
边一座荒山顶上15根高耸云表的大理石巨柱。它的魅力全在于
围绕着它演绎、变幻的无数哀婉动人的历史传说和震撼人心的
历史风云。


  我们来到这里的那天,正是希腊一年中最好的天气。阳光
穿过厚厚的云层,照射在像她名字一样温柔安详的爱琴海面。
海鸥翔集,波澜不惊,天地间静极了。披襟当风,沉思着20多
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很自然地想起英国大诗人拜伦
当年在此写下的那首名诗:


  “希腊啊!你本是平和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
骄。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
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今在否?算除却
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拉顿前啊!山容缥缈。马拉顿后啊!海门环绕。如此
好山河,也应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眺。难道我为
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拜伦的诗是由我国近代大文豪梁启超翻译的,译笔流畅,
热情潮湃。50多年前,当笔者从吕思勉《中国通史》初次读到
它时,联想到当时中国正和拜伦笔下的希腊一样,遭遇着相似
的任人宰割的命运,不禁怆然涕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起来
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希腊人民也由奴变主,走向繁荣
富强。徜徉于海神庙下的人们,念天地之悠悠,不仅是发思古
之幽情,更多的是为人民的胜利而由衷欢呼。


  然而,世界并不太平。就在我们欣赏着爱琴海的美妙景色
之时,巴尔干半岛上空战云密布,北约正在力图把希腊的近邻
南斯拉夫人民推向战争深渊,重演历史悲剧。尽管这里的空气
还那么清爽,海风还那么轻柔,我们似乎已隐约闻到刺鼻的硝
烟味,听到难民的号哭声。
  历史可能重演,但历史决不会重复。因为时代不同了,获
得了自由的民族已经敢于大声向强权政治说“不”!一位希腊
朋友告诉我们:每年10月28日,是希腊的“不字节”。这个奇
特节日的来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在1942
年的这一天,向希腊政府提出取道希腊进军阿尔巴尼亚,可是
得到的回答是铁铮铮的“不”!这使得德军不得不改变原来长
驱直入的计划。从此,这个足以使希腊人民引为自豪的事件,
载入希腊史册,并以法定节日固定下来,以志永世不忘。这个
故事令人感动,也令人深思。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任何强权势
力,最终都奈何不得敢于说“不”字的民族。爱琴海畔那15根
象征希腊人民脊梁的擎天柱,不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吗?!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