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山青水秀·江西旅游】
>>名胜古迹>>[转载]:[客家特色建筑]-赣南的风雨桥

主题:[转载]:[客家特色建筑]-赣南的风雨桥
发信人: rong2000(网易飘)
整理人: zjwld(2004-10-19 13:16:10), 站内信件
★原文转载自Hakka版rong2000的《[客家特色建筑]-赣南的风雨桥》★
客家风情]赣南的风雨桥 
 



  赣南的风雨桥,是客家人所独有建筑艺术之物。这些桥,一般都建筑在古驿道深处的湍急河流上,是通达闽粤湘的重要建筑。赣南的风雨桥,颇有人文关情的成份,一方面它是沟通两岸的连接物,另一方面它是供来往行人避雨、休息的最好场所,桥上顶篷如房屋可遮风可挡雨,有的桥中间还有驿床供过夜,有的桥上有香龛供祈祷。赣南最著名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风雨桥有信丰虎山的玉带桥、安远九龙山下的五渡永镇桥、石城的永宁桥、龙南杨村的太平桥……

  玉带桥座落于信丰县虎山乡中心村,高大、雄奇、沧桑。这座桥充满了神奇与故事。天高云淡下,群山逶迤,大地葱郁,桥如虹般飞临滔滔虎山河,多情地把两岸青山相挽,向大山深处延去的桥身,又宛若舒展玉臂的仙女,温柔地抚摸着大山宽厚胸膛的同时,也把往来行人的世代梦美延伸。不知有多少人踏访经过它 ,有多少掮客在桥头堡与玉带桥共听虎山河的滔声入眠,有多少香客在桥中间的庙烧过香许过愿祈求过幸福,有多少行人在双层雨檐下的木梁上歇过脚聊过天打过盹,又有多少少年在听着爷爷奶奶关于修桥人余凤岐的传奇故事中成长……造桥人是虎山人余凤岐,因为造玉带桥,几百年来,他成了信丰县家喻户晓的人物。明末,虎山河水大浪涛天,驿道两岸如隔千里,粤赣两地来往行人极不方便。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来北往客商,虎山巨富余凤岐对天承诺——倾全家所有财产,建造玉带桥。一时间,整个信丰为之哗然,虎山河两岸顿然热闹喧腾,民工如云,造桥气势蔚为壮观。可是,当这墩高5.7,面宽3.8,拱跨14.3 ,弧长81.45米的石墩三孔楼阁式拱桥近乎完成,仅差数百两银子工程便彻底峻工之时,玉带桥工程停了下来。仰望苍天,余凤岐欲哭无泪。沉默之后,他做出了最悲壮的决断:卖妻,卖自己。将结发妻 子打发走后,他叫人打制了一副镣铐为自己锁上,从玉带桥往信丰城里走去,他沿路乞讨——谁能以完成玉带桥剩余工程的银子买下他身上的镣铐,便给此家人终身做奴。此乃惊天地动鬼神之举。幸运的是,余凤岐带着镣铐走了不过数十里,便被路边一个善良寡妇将这镣铐买了下来,付足了银两,送余凤岐回到了玉带桥工地。玉带桥,终于峻工。仿佛一阙动听的山歌,这玉带桥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今天,行走在玉带桥长廊里,看显得浊黄的虎山河水,看两岸青山连绵,看桥中间那副对联:“海阔江深登岸不须舟与楫,功高德大固桥是赖圣与神”,令人诸多感慨。这圣,无疑是余凤岐,这神,则是百姓大众。十数年前,还有人在善良寡妇的后代家中见过那副镣铐。镣铐依旧 ,锃亮如新,抚之若冰,令人惊叹,真仿佛有一种精神气融盈于其中。 
 
  安远五渡水瓦桥,现名永镇桥,坐落于九龙山下江头乡永镇村,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桥系石墩木面三孔长廊式木构瓦桥,造型别致,结构奇特,桥与房融为一体,是我国古代木工技术在石拱桥中的巧妙应用,因此,永镇桥在1987年便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座古桥,予人的都是一种美感——远眺彩虹飞渡,近观亭阁生辉。何况其中还注满了人文关怀!它是一座古时候信丰、安远、于都、兴国商贾往来于广东、江西的古驿道之必经之桥。永镇桥的始作俑者是永颠和尚。永颠和尚,字融六,里仁堡岽坑人,先在永安坊西霞山为僧,后转里仁堡源华寺出家,修行两年后,他开始他生命中最富有实质意义的时光——云游四方化缘修桥、筑亭、造庙。他20余年的善行之结果,为安远境内修建了竹实坝桥、大桥头桥、五渡水瓦桥、西浒桥四座桥和密草坑、五渡水、宝露阁、白露岭、黎岭隘、观音阁、马路口七座茶亭,以及西霞庵、布金寺、五指岽庵三座寺庵,为安远置满了人文关怀的具象的物,也散布了一种精神气于天地之间。县志记载,这位积大善之人,一身化得无数财帛,自己却终身褴褛,也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德。好在后人怀念他,甚至以他的名字叫这桥为“永颠桥”,只是岁月久了,桥毁了数次,人们寄希望这桥永远稳固,便稍作更改,叫做了“永镇桥”。
  ……




----
网易飘: 追 求 无 止 境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