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zmsz(2004-07-27 14:27:53), 站内信件
|
平潭县至今仍是福州市的贫困县。
这是一个纯海岛县城。
轮渡是该县(岛)与内陆唯一交通工具。
从平潭县(岛)对岸的福清市的海口镇有一个码头,是与平潭岛轮渡往返的唯一的联接点。那时经常为争着上渡轮而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因为如果赶不上涨潮的这斑船,有可能就要停上半天才行。
那里的人被福州人惯称为海驴。
平潭县(人)是很穷,几乎没什么工业。
土地,也只适种些地瓜、花生之类的东西,日用品应该说除了盐外,一切都要靠内陆供应。虽说以海为生,但那里的海产品多数在海上就被台湾或福建其它地区及广东的渔轮收购去了。
致使当地的海产品居然比福州的产种还少还贵的怪现象。(有一年过春节,厂里的分福利发带鱼还到福州台江来采购)
记得当时有盐厂,还有机械厂,效益还都不错。
特别是有一家冠名为:“中国标准砂厂”的,那可是全国唯一水泥检验砂生产厂,该厂的利税在当时占全岛财政收入的五份之二。
由于岛民意识与外界勾通不好,实事求是的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时的省内外领导和负责该项目的国家某科研部门还能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该岛砂好,量大的实际情况,让这家供应全国水泥检验部门检测所使用的唯一基准材料,生产供应了近二十五年。
但在九十年代中末期国家强调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在国家及部门强调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在死守着等靠要的岛民意识下,没能抓住有利时机,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以种种借口,丢下一些补尝金后,就搬离该岛,移置经济发达,条件优惠但没有适用海砂资源的厦门海仓(砂由漳州市漳浦县提供,厦门实际仅负责分级组装),这对平潭县和福州市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
别问我为何这么熟悉。
因为我在该厂干过两年。
平潭县的落后有交通上的原因,但岛上民众们的岛民意识也是致使其落后的主要原因。
极度排外。
由于资源贫乏,在争夺有限的资源上,难免产生排外情结,这应该不难理解。
但象平潭县,那种极度的排外,却是少见的。
如:海岛旅游(记得还有个叫三十六角湖的内湖景致也很美),海砂(硅含量极高,是生产玻璃的优良材料)的综合利用、滩涂养殖、盐碱沙地优良种植物(土豆、花生、地瓜在此非常适宜),也没能很好充份的利用。
因为当地人,无可用的资金来开发。
而外地人谁要在岛上开发搞企业,黑白二道四面伸手盘剥的有名有姓的单位和无名无位痦子就立马赶到。
----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