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daviling(大为.davi) ***** 推荐 *****>>读红三味

主题:读红三味
发信人: daviling(davi)
整理人: dynez(2001-01-26 21:53:55), 站内信件
  读红三味        大为(davi)2001.春节

 初续红楼,年纪尚少,囫囵吞枣,追逐情节。当时同学中最爱看《蜀山剑侠传》,大吹剑仙放法宝。只在同窗好友之中,谈谈觉得新奇的事,但“宝玉初试云雨情”的亊,是决不敢拿出来淡的,怕有人告诉老师。对于其中诗词谜语,尤感兴趣。粤剧有“情僧偷到瀟湘馆”,才知道《红楼梦》是说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事,情僧就是那在五台山出家的皇帝。还借过人家一本《董小宛》的书,未看完就没兴趣了。其后看的书多了,才知还有人认为是写明珠家事,纳兰容若就是宝玉,他也中过举的。后来也知道有说是写和珅等等人的,都难得有关的书看,也没兴趣了。但如刘姥姥遊大观园的趣事和凹晶馆联诗的几个大段情节和人物形象,却縈系脑际,印象殊深。
    再读红楼,是在毛泽东发动关于《红楼梦》大辯论之后。那时报刊上谈到《红楼梦》很多(当然主要是从政治和哲学思想角度出发的),引起了广大人民对这部伟大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关心。陆陆续续读到了鲁迅、胡适、俞平伯、周汝昌、李希凡等人的文章和著述,才知道曹雪芹的家世,以及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最令人感慨的是雪芹在他那个具有深厚文化澱积的大家庭,因抄家而至沦落,举家食粥,赊酒过活;到最后儿子染痘夭亡,他亦泪尽而逝。也赞叹他幸有续弦夫人(很信就是脂砚斋即史湘云)为雪芹边抄稿边共同作批,才有这伟大的作品《红楼梦》传世。
    一九六三年八月,北京“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上有方石砚,刻有“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使爱《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友们更为兴奋;以后更有许多“文物”湧现,如《废艺斋集稿》、曹雪芹画像、图章、大小笔山、书箱以及墓石等等;还有各地兴建的“大观园”,使中外红学家、《红楼梦》爱好者一时欣喜若狂、眼花缭乱。
    三读《红楼》,上下求索。从《红楼梦》书中与脂批对看。我辈无缘亲睹[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原物,但从(法国)陈庆浩编著的《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却收录了最详尽的脂批(包括其它人的批)。但多数的批语只是“如闻其声”、“真有是事”、“叹叹”一类坐实其事而又不着边际的话,但有几条却使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最感兴趣思考的是:
    “凤姐点戏,脂砚执筆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这条批书刊上已有不少文章,网上也有多人讨论,我也在各处《红》站贴了些话。网上讨论,使我得益不少,只是银子和时间都不能“网”得太多。很多有创见的贴子未看到,我回复的帖子也可能没贴到他们常去的地方。加上我这菜鳥老鳮,不时出点故障,怠慢了红友,谨此谢过。
    且回到“凤姐点戏”,这条批后还有“前批书知者寥寥,今丁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夫!”,靖藏本还有“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这一条批重要性在于肯定了雪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又“証实”了脂现已死,此批为畸笏写的,脂砚与畸笏是两个人;凤姐点戏时在座的芹溪、脂砚、杏斋、畸笏都知有此事。此批算是圆了谎的关键,可也是更露了假。且不再说点戏是贾府内眷的堂会,点戏是隨各人喜爱点一二出折子戏,并非吃大歺点八九个菜要用筆墨写定一齐全套端出的。更重要的是又拆穿了“书未成”;从而又揭穿后半部“末回情榜”、“獄神庙”等情节为虛妄。壬午如果是乾隆卄七年壬午(1762年),雪芹尚在写作而未完,岂能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已有《石头记再评本》抄成卖出換银子的呢(须知那时并无现在的报刊予约连载,况且还抄《已卯本》、《庚表本》等等!)。更兼脂本抄程本时几处抄跳行,所改文字又较程本为差,使再读红楼对脂砚的“良好印象”,在三读红楼时变成“造假者”的形象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