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ozhengyou(凌风)
整理人: caozhengyou(2004-06-30 01:24:14), 站内信件
|
又是一年粽香时
朋友发来短信:“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芽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此时我才恍然,又是一年粽香时。刹时有一丝酸痛掠过,脑海里浮现出了我那白发的父亲、母亲。多年的游子未归,尽管我们时常互报着平安,却不知你们真的还好吗?
端午节是家乡继春节,元宵节后又一热闹的传统节日。直到今日仍保持着厚重的文化氛围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那份纯朴的浓浓乡情、亲情是无法用言语来替代得了的。
包粽子从选粽叶,糯米到粽子煮熟,都是一种学问。基本原料皆来自自家的田头地里。糯米最好是才收的新鲜糯谷并现打的。粽叶是刚采的。赤豆,绿豆,枣都是自家的,就连红糖也是自家地里的甘庶现榨土制的。这要是在城里,就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绿色食品。
家乡有一条乌江的支流叫凤嘴江,凤嘴江有一段又叫石牛河,这条河从我家的门前流过,是我童年时候几个泥娃娃的天堂,在那里捉泥鳅,抓螃蟹,打水仗,享用了无数的快乐时光。河边长满了廖竹,生命力非常强健,因其祖祖辈辈都用来包粽子之用,所以又被叫做粽竹。偶尔也被用来煮竹筒饭。我很喜欢这种粽叶,记得其大如手掌,包粽时仅用一张即可,包起来方便上手迅速,香味浓厚,这种粽叶城里并不多见。偶从市场走过,见到的也是那种小叶的,我总是瞪大眼睛寻找那种来自家乡的粽叶,并期待着它的出现,却总没让我遂心,似乎看到家乡的粽叶便看到了家乡的亲人,可以让我安心。
后来才知,廖竹大都是野生的,资源十分有限,需要人们把它大面积人工载培,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个工作,正在被当地政府重视,值得欣慰的是,在四川的宜宾,已有公司规模生产并把它推向了市场。
我是家里的男孩,在弟兄几个中排行第四。上有哥哥姐姐顶着,下有弟弟妹妹使唤,直到现在对家务都不在行。小时候,包粽子的事,全是由母亲和姐姐来做的。我和弟弟妹妹围在一边看热闹,时不时会趁他们不注意,偷二个红枣放在嘴里吃。我最喜欢吃肉粽,每每看见家里做肉粽就猴急猴急的;就是见母亲放到锅里煮,在煮熟之前,也忍不住老爱打开锅盖看。正烧着土灶,给弄的满头大汗的母亲,少不了嗔怪的瞪上我们二眼“去,一边去,熟了会喊你们的”……我们嬉嬉哈哈一溜烟的跑了。
待粽子煮熟了,母亲便开始分粽子--这个是给李大爷,那个是马二婶……总之,贤惠的母亲能想到的,都给分到。我们几姊妹则充当通讯员跑腿。当然,我们几姊妹也不会空手而归,我们家自然也就少不了来自乡亲们不同口味的粽子。待出嫁姐姐们一家和去地里劳作的父亲、哥哥们都回来,母亲便招呼我们把桌子搬到宽敞的院落里,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和着初夏习习的微风,边吃边聊,直到夜幕降临,山村寂静,我们才各自尽兴睡去。
睡梦中我还记挂着锅里的粽子,问着:“熟了没,熟了没……”待我惊醒时,母亲正在给我盖被。她慈爱地看着我,“老四,快睡吧,别急,妈妈给你留着呢”。然后掩门轻轻地走出去。我侧个身,又回到了我的梦里……
2004.06.22.
(农历端午节)
----
网易北京社区《家》版版主
网易广州社区《轻松话题》版版主
网易北京社区《锅碗瓢盆》版挚友
每日经典 竞技场 社区故事 关闭][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