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ft.858(2005-01-05 13:13:22), 站内信件
|
满心的话想讲出来,可是提起笔,我却不知道怎样写下去。看了巴金的《随想录》,感叹这么平凡的文字经他一组织变得这么富有魅力,尽管他在书中一再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不是小说家,而只是写家,如同老舍先生,他把心交给了读者,读者也把心交给了他,这使得他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还能够回到人民中间。
巴金说他不讲究技巧,只是表现生活,这也是的,从他的“激流三部曲”里,我们可以看到巴金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生活过的半封建社会的,尽管他那时政治观点还不十分强烈,我们仍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为人民的感情。看不惯的他要说,说真话,这是他的作风。解放后的新生活他不怎么熟悉,因此没有象解放前那样写出几部优秀的作品,倒是写出了一些为政治服务的东西,却没有经受主时间的考验。
其实我看巴金的东西不多的。
最早的是《家》、《春》、《秋》三部系列小说,因为老师的推荐去找来看。看过后只喜欢《家》这一本,觉得它最值得一看,也是写的最成功的。三本小说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兴旺到败落的过程,在这过程里,几个年轻人经受着和旧有的习俗割裂的痛苦。觉慧自然是成功的,淑英在《春》里转变了,淑华在《秋》里成长了;当然也有没办法解脱的,比如觉新,成了封建社会的傀儡,可是他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毒害,并为此痛苦着,进而冷漠了。里面写了几段爱情,也多是些凄惨的,只有中庸的觉民和快乐的琴是顺利幸福的一对,觉民在《秋》的最后说:“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是的,可是他们不知道秋天过去了会是什么,这也许是因为巴金当初写的时候也是很迷惘的原因吧。
再看是《憩园》和《春天里的秋天》,作者应该是希望自己写个好的结局出来的,可是现实却不允许他那样处理。所以《憩园》里老姚的儿子小虎淹死了,杨三爷败了几百年的家私最后得霍乱死了;所以林在接到蓉的话“来看我吧,不要记得那封短信了,我把心给了你,我把身子给了死”后,他的一生中就只有一个季节了,那就是春天里的秋天。
《海的梦》也看了,跟着他在海里漂泊了三天,跟着他遇见了一个平静的女孩,并且听见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我最喜欢看的当是《随想录》了,语言平淡了许多,却是因为都是心里的话,所以感觉很真挚。
“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张惨白色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死者的名字。我想,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段文字是《怀念萧珊》里的,看着就好象看见一个白发的人在爱人面前,絮絮叨叨地说着话,那样的委屈,那样的悲伤。后来巴金自己有病的时候,病魔折磨着他睡不好,他的思绪也是这样飘忽着,一会是萧珊因为他在受着折磨,一会是萧珊因为疾病在忍着痛苦……这些文字都象是在话家常,没有一丝一毫的雕琢,想是因为他经过了太多的事的原因吧。
十年浩劫,巴金幸运地活下来,他清醒了。是啊,在目睹了那黑暗、狂热而残酷的文化大革命之后,谁还能继续沉浸在讲假话、做蠢事的单纯年代呢?人们的思想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到复杂,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转变过程,这里面满渗着血和泪。在《随想录》里,巴金为这十年作了一个小结,有他自己的历程,也有别人的风雨,他有时候会怀疑会不会再来几次这样的事情,但他明白他将永远不会低头“自供罪状”了,永远不会放下他的笔。他要写,要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那么《随想录》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了。
从巴金的平静的叙述中,我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原野中行走着,留下的是一个刚毅而亲切的背影。那一支笔,在不断地滑动着、叙述着,永不停息……
----
广州社区 笑看风云版斑竹 广州社区 开卷有益版斑竹
广州社区 我们的故事版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