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ky-bb(恶魔@股股股)
整理人: kiddieland(2004-06-14 16:50:33), 站内信件
|
客家人是个很特殊的民族,他们对耕地很执着,很下功夫,可是对土地的认同感却不大。当北方的人民移居到广东、闽南等地,两三代之后,他们都坦然自称是广东人、闽南人。闽南地区的人民,移居台湾也不过三四代,早已自称台湾人。可是客家人不论是居于山区荒漠的梅州、平远,也不论是寄身于海滨的海丰或陆丰,他们依然故我,唱客家山歌,穿月白衫,自称客家人,过自己的生活,保自己的传统。
长期以来,「呆板憨直」、「节省吝啬」,「固执不知变通」等等是外人对客家人的刻板印象;「刻苦耐劳」、「勤俭持家」、「晴耕雨读」却是客家人的族训与传家的压箱宝。到底客家人是怎么样的族群呢?
客家聚落的特征
客家人普遍居住在山区靠水之处,因此客家谚语有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早期研究客家历史者,认为客家人来台的时间点比闽南人晚,因此肥沃的平原地区为闽南人所占,客家人只好避居山区。后来黄荣洛等客家研究者逐一挖掘相关文献,终于推知客家人移台的时间,至少不会比闽南人晚。可是为什么台湾客家人的聚落,除了屏东平原外,多属靠山的贫瘠之区呢?依我的看法,应该是和客家人起源之地,就与山区有关。左证就在于客家人的饮食,客家人饮食不外乎油、咸、香,这三样都与山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山区贫瘠,交通不便,往来费时,隔餐之食特别多,因为防腐而注重油与咸,因为防止变味或保持可食度,而必须要香。
客家人似乎天生充满恐惧与害怕,是以常恨「所居不远,所住不密」。客家人共通之处就是希望住在远离人群,荒无人迹之所。因害怕与人交往,讲究离群索居,逐渐养成客家人凡事不求人的个性。此外,居家特别重视安全,全力做好防御措施,喜欢居高临下的地点,喜欢埋身于天然的丛山厚土之后。即使如此,还是要建沟壕,引水道,至少必须种几丛刺竹,筑个矮墙,辟个小门,才能心安。于是形成客家聚落的特殊文化。
早期台湾南部的六堆客家人,聚落的建构有几个特色。第一,讲求集体防御,因此每个聚落四周几乎都有城门或栅门,门上都有防御功能很强的设施,也有便于攻敌的闸口。现存于佳冬北栅门及西栅门最可透露这些集体防御的讯息:门下的通道狭窄逶迤,曲折如羊肠,变化如迷宫,颇见防守之巧思。门上则有两大闸口,进可做攻防之用,退可做布线远眺之能。至今仍然可从耆老的口中,传述着当年敌御日军之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睹物缅怀,如今还彷佛能从栅门下想起当年先贤们苦心孤诣为守住栅内的生灵而日夜筑门修工的辛劳。美浓的东门楼,高大巍峨,结构坚固,可远瞰千里,极尽构工之能事。遥想当年,移巨石,搬大木,铸高墙,流血流汗,也只不过为了一家的安危,举族的存续而已。由这些城门、栅口显示:客家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也可见客家人漂泊在外的奋斗过程,的确必须有过人的坚持与耐力,才能护守着每个微小无助的生命。
客家聚落的第二个特色是外围防御,内圈也防御。聚落与聚落之间,虽然禀持互助相帮的默契与认知,但彼此之间的互信也非常脆弱,这可从聚落与聚落之间,也讲求界线分明,俨然也是敌我有分看得出来。通常聚落与聚落之间也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不是隆起的土墙,就是错落的巨石,最低限度是丛丛的刺竹或大片的布姜树。聚落之首通常是开庄伯公或福德正神,这是客家人迄今仍然虔拜的神祇,也是客家人宗教上最大的特色。聚落之尾是祖先的坟场,开庄伯公和祖先坟场都被认为兼具守护及宗教的信仰,而守护的意义又大于宗教的成分。这也充分说明客家人内心的患得患失,因为他们所住之处,远离人群,四周不是寂静的荒山,杂以阵阵的狼哮及兽嚎,就是异族敌人,随时都可能倾巢而出,大举来犯。为了生存,为了延续香火,客族先贤之所以层层防守,处处提防,也是有其历史背景。
客家聚落的第三个特色是:房舍之建筑,大都是依山面水,主要的通道穿庄而过。通道也是九曲十八拐,弯道之内还有弯道,终于每条通道仅止于个人挨身而过才止。家家户户背者通道,依者姓氏血缘,筑成ㄇ字形的伙房。大门小而窄,两旁的石墙或土砖则高且壮观。门通常不面向大道或通道,而是面向碑塘或圳沟,昔日国小教科书内的「我家门前有小河」就是典型的客家人居家写照。这点也是客家人和闽南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因为闽南人的家门通常是面对着马路。其实,前面所述也是延续客家人的防御心态,门不向马路,为的正是怕敌人来攻时,首当其冲。路宛转曲折也是一种消磨敌人精力,增加防守时间的用意。
伙房的奥妙
从客家人防御功能取向的聚落建构来看,伙房应该是整个战斗布置中最小,最完美的单位,同时也是客家人起居、作息、联谊和巩固客家精神意识的中心。
伙房的结构当然因贫富地位有很大的区别,有三间并列成一排者,有三间构成厅厢房,左右再佐以两排横屋者,也有L的构建,但是典型的伙房客家应该是呈ㄇ字型的三合院。闽南人也住三合院,但与客家人的伙房,无论从外型或功能而言,都有巨大的区别。简单地说,客家人的伙房在ㄇ字型的缺口处,会筑起高墙,巍巍乎往往高过屋顶,外表看起来只见一面坚若金汤的防卫壁,把整个家族包围在内,里不见人,外无法窥其究竟,彷佛把整个家族与世隔绝,不愿与外人交往。中间虽有大门供一家族人出入,但是门虽设而狭庂,开得非常的小,有些连以前的牛车都无法进入。运谷载物,必须卸在门外,再由族中壮丁,扛进门内。然而客家人并不以为苦,因为防御外人还是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入门就见到了正厅(一般称为「厅下」),内供祖先的牌位,左右各有栋对一联,略述远祖来源,如何过山溯水,如何辗转迁徙,于第几代之时,终于播迁来台。祖宗牌位上端,大书「祖德留芳」意即希望后代能把祖先的德行典范,代代流传,使之留芳百世。正门内的上端多有「光前裕后」,也是勉励后代子孙不要忘了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如此才能把前世的祖先名声发扬光大。
厅下是客家伙房之中最高的建筑,左右各有正身各一间,分别住有长子及次子。正身间各有门及窗户,窗户上从左到右一般都写「清风」、「明月」。「清风」者,勉后代为人做事,一如清风,随时能给人欢喜快乐。「明月」者,期许后代不贪、不取,不贿,心中永远白若明月之皎洁,无不可告人之事,事无不可告人。
正身之侧是廊下,也有人称为廊间,这是客家伙房的建筑特色。一般闽南人的正身及厢房成垂直状。而客家人则在正身间与横屋之间设有一缓冲,这就是廊下。廊下通常是空旷的起居室,供族内各户人家聚集、聊天、开会、社交之用,也是外客来访之时,接待客人的场所。廊下的屋上有「横沟」一条,从屋脊呈四十五度的斜度,作为排水之用。更早时,横沟之下正好有个水池,是平时蓄水供日常饮食之用。后来抽水马达终于取代了蓄水池。昔时若要分别客家与闽南的房子,从外表看是否有「横沟」即一目了然。
左右从廊间往门口各有一排房子,是为横屋,长短全依房间的需求而定。中央是禾埕,类于闽南人的稻埕,是农收时晒谷,休闲时孩子兜玩之处,空旷平整,是伙房生活里唯一能透气,看天,数星星的地方。
备战之时,禾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