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4年 文集目录>>若雪(Whitebud) *****推荐*****>>读红三味

主题:读红三味
发信人: whitebud(若雪)
整理人: unlimited(2004-06-05 22:23:18), 站内信件
王国维先生谈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蓦然回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想来读红亦可借用这三重境界

初读红楼

13、4岁的我是非常爱好诗词歌赋那些属于美的范畴的东西的,对红楼中的绝辞妙句更是不会放过,读过那些诗词,一个个的人名在脑海中摇晃也不知道谁是谁,只依稀的觉得美,也许就是这抽象的唯美感觉,真则应是曹先生的那句话:都云作者痴,不解其中味。

以管窥蠡,只觉莫测高深,空中楼阁水中月,深远的意境,如同雾里看花,
宝玉的初始印象,是一个娘娘腔的假哥哥,整日里和一群女孩儿斯混。而他嘴里的言论,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我一见了女孩就浑身清爽,而见了男人就那里都不自在。分明是个登徒好色的浪荡子弟的话

对宝玉的印象也就如此的泛泛。而黛玉呢,似乎是不成形的雏形,羽毛尚未丰满由于倾向于电视中的形象,于是一个尖酸刻薄,冷漠小性的女人的形象铺展开来。

而印象最深的却是香菱,初读红时,开篇而论,先入为主,还以为她会是红楼的女主角呢。看得似是而非。

初次读红,管他红树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片伤心画不成。

二读红楼
第二次细读红楼梦,是在出租公寓,当时我正读大二,多年以来,我养成了每晚看书,手不释卷的习惯,手边总是捧着一两本书,每日里坚持的看一,二章,并不贪厌,就这么疏懒而不急于看完。

他离开时而恰恰读到林黛玉死时,焚稿断痴情,雪宝钗出闺成大礼。那一章,该是高鹗的续书部分,顿觉五内俱焚的感觉,似乎一切的事情,都随着黛玉走了,仿佛见那竹语掩映似真似梦的潇湘馆,听到那些沙沙瑟瑟的枯叶浮动的声音,笛潇的呜咽,还有轻挽流水的指间,光阴如梦,往事如烟。

尤其喜爱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与湘云联诗的那一章,依稀觉得黛玉早知花是不长久之事,黛玉葬花,就是将自己葬了一半了。

而书中意境最能体现心情,而心境最能与意境相结合,读书的人总是喜欢把一些与己不相干的事物牵惹进自己的情绪里来而给自己招来更深的伤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真则将相思之苦现得淋漓尽致

三次读红
在意境外,是真正的读。那时经常去邻系旁听《红楼梦解析》
再次读红时,就将黛玉的柔情似水,晴雯的真性情,湘云的潇洒人生的态度,妙玉欲洁不得的无奈,宝钗文雅端庄的淑女形象,这些栩栩如生的女孩在渐渐的明晰,深深的刻在心中了,就像对他的爱恋,也似滴水穿石一般的深深的刻印。

就像宝玉乍见龄官反反复复画蔷,似已痴了,龄官爱恋贾蔷,画蔷的龄官给了宝玉打击和清醒,过去他认为所有女孩子眼泪都为他流,所有女孩都爱他。这件事使他明白,个人有个人的因缘,而他又何必多情,所以他对袭人说:“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画蔷的龄官使宝玉醒悟,珍惜对黛玉的爱恋。

无知的我也似那个懵懂初开的石头,懂得了珍惜时,才知道谁才是真正值得爱的。
人生永远是一堂上不完的课,尽管很多的珍惜都发生在失去之后。但心存一份感恩和怀念,必会冲淡束缚吧。

“蓦然回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想人生不会只有三重境界的,那些读了十七八味的学究先生们相比较,我这三重境界无非是贻笑大方。

思量起毕业这一年的惆怅,应是: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要怕没有多久,就会是: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