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个人文集>>submerge>>《江湖》: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主题:《江湖》: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发信人: submerge(四太子·钝!)
整理人: aaaachi(2004-08-13 12:06:18), 站内信件



















:天下英雄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鸿图霸业谈笑中 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骐挥尾雨 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世如潮人如水 只叹江湖几人回

这是经典武打电影《笑傲江湖》里的一首诗,寥寥几笔,写尽了武林中人的辛酸。比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描述,“只叹江湖几人回”更是道出了英雄豪杰内心的悲戚和哀痛。

香港电影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中的这十年里,终于达到了商业化道路上的最高峰。现在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经典——包括导演也好,制片也好,剧本也好,演员也好——无一不是在那个令人震撼的十年里同时爆发出来的。好象一个人积聚了许多年的力量,终于在一刹那爆发出来一般。那一刻,香港电影所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取得的票房收入,艺术水平。甚至连好莱坞也不得不为之倾倒。

香港电影商业化的两个永恒主题,就是爱情和正义。要么借助现实生活里的小人物来表达,比如《天若有情》,吴倩莲在这个电影中一炮走红。要么就是借助非现实的人物来再造现实社会结构来实现宣扬社会正义的目的。比如当时大量涌现出来的警匪片,枪战片。如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还有97年前后拍摄的《G4特工》等,都表达了社会正义彻底胜利的理想。当然,如果谁认为那些电影中所描述的就是香港的实际生活的话,那此人多半有白痴嫌疑,实际上香港的治安是相当好的。过分渲染暴力,实际上也只是商业电影的一个特点。在宣扬社会正义的电影中,有一类电影一直是票房中的热门,那就是为了表达“对待友情的忠诚”,这就是被我们长期贬低的“兄弟义气”。这个主题发展出了几类电影,一是武打,二是现代黑道。前者主要是借经典武打小说改编拍摄,由于题材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所以这类影片在当时大量出现,出现了武打电影的高峰《东邪西毒》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后者则发展为赌片,凶杀片等类型。当然除了这两个主题之外,当时的香港电影市场还有另外一种主流,那就是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搞笑诙谐”电影。这也就是后来我们所指的“无厘头”电影。这类电影借助嬉笑怒骂的喜剧手段,力图把严肃题材后面的荒谬性展示给观众,比如《国产零零七》、《大话西游》等。又希望把通过强烈的喜剧效果,释放观众们紧张的生活压力。比如《龙过鸡年》、《回魂夜》等。除此之外,在主流市场之外,还存在一些经典的励志电影,比如《壮志骄阳》、《烈火战车》、《浪漫风暴》等。如果说说,七十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颠峰,那么这十年,就是香港电影发展的第二个颠峰。97年之后,由于种种因素,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香港电影急剧走向低估。主力导演班子纷纷向海外扩张发展,一批实力派演员纷纷引退。加上死亡的频频光顾,更给香港电影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容他人乐观的灰暗。

97年之后的香港电影,基本上是乏善可陈。张国荣如果还活着,凭着他个人的票房号召力,也许还可以给香港电影来一支强心针,可惜他一念之差,想不开就玩跳楼来了个总谢幕。而他的《枪王》、《恋战冲绳》都成了这几年来少有的具备完整电影元素的作品。杜可锋如果继续坚持下去,也许可以拿出超越《枪火》的作品。而王家卫也很难在拿出诸如《堕落天使》、《东邪西毒》这样集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深刻作品了。他2000年搞出来的《花样年华》,实际只是香港人97情结的一个再现,从头到尾哀叹的就是过去的生活就好象“花样年华”一般凋谢了这个论调。比起《玻璃之城》,反而有浅薄的嫌疑了。2000年之后,就是下水道们——哦,是《无间道》——的世界了。而这个电影除了卖弄才华和讨好观众之外,一无所长!同香港电影前两个颠峰时代里的颠峰作品相比,简直都不值一提!香港电影制作者身上那种特有的独立风格,在《无间道》里,已经断然消失了!2000年之后到现在的四年里,对于关注香港电影发展的人来说,是非常悲哀的。冲击奥斯卡这个梦想对于这几年的香港电影来说,是可耻的!就好象现在的中国足球要冲击世界杯一样。沦落为世人笑谈是其必然结果。好比什么卧鼠藏虫里那个李木白,狗熊里的那个无脑……这些下三滥的角色算什么好汉啊!?面对这种豪华包装的垃圾,真让人好生着急啊!

到了今年,眼见暑假黄金片档又到了,引进大片虎视耽耽。年初听说《无间道3》要开拍,那时,心倒已经凉了一半。还道今年香港电影继续在半死状态里苟且了。谁知道四月初突然在中央3台(还是中央6台了,忘记了,电视这东西,人不人,妖不妖的,我已经对它很陌生了)。看到一个电影预告,片段不多,只注意到一个镜头——张学友在狭长阴暗的走廊里一个深深的背影,低缓而浓厚的背景音乐几个起落。仅仅就这一个镜头,气氛、主题瞬间就深刻了。比起什么下水道之类。顿时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留意了一下,知道这个即将上画的电影,叫做《江湖》。上个星期终于看了这个电影,欣喜之余更有种半醉的痛快。如果五个星为最高评价的话,这个电影值四个半星!

影片里的时间起止只是一个晚上。刘德华因为厌倦了打渔杀家的营生,决定退出江湖。于是召集了手下一堆人马,同警方合作来一次大洗底。可是他手下的那帮强盗当然也不是吃斋的。个个都想趁这个机会做掉刘德华,坐上黑道的第一把交椅。在同警方交涉的最后一个晚上,刘德华约了他的过命兄弟——黑道上的第二号人物张学友出来谈判。半劝半恐吓,逼得张学友就范,同意一起去洗底。可是在最后关头,被人暗算,两个人都死了。

其实《江湖》所长,并不是故事本身,它的故事说到底还是老一套,根本没有走出旧套路。它值四个半星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讲述这个故事的手法。蒙太奇的表现手段成熟完美,渲染气氛的种种电影元素比如长镜头,特写,灯光,音乐等也都恰倒好处,点到即止,既说完了故事,有给观众于大量的遐想余地。最高明的地方,还是故事线索的组织上。《江湖》这个影片有三条线索,一是刘德华急着洗底退出黑道,二是张学友反对他洗底,雇请死士要干掉刘德华,三是警方想利用这个机会把这帮黑道一网打尽。

刘德华想洗干净屁股。却不知道警方也只是把他做诱饵,要把整个社团一网打尽。这些人太理想化了。太simple了!其实如果他要走,好象左手说的那样,直接带了老婆孩子,还有数不完的钱,全部移民到新西兰,波澜不惊,恐怕后半辈子是幸福的。可惜,可惜!他就是要唱高调。在黑道上混了十几廿几年,连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他在刀子打滚这么多年,干的当然也不会是什么慈善事业。想必人命也没少出,想这样大摇大摆的一走了之。实在有点天真。而张学友更加糊涂。好象完全没有想明白刘德华混到黑道老大这个位置,凭的是庞大的势力,借一个黑道混混拿一把水果刀去搬掉他,真不知道他这么些年是怎么混过来的。

总的来说,看完这个电影,仿佛自己再一次坐回了九十年代初的电影院里。感官上再一次得到了合适的满足。至于影片里凶杀的片段,也只是电影为了烘托气氛的手段,有人说那叫残忍,我说那不过是一场戏。我们除了默默赞颂电影工作者们的智慧之外,再要从里面作出些什么道德的文字来,便是可笑了。正所谓“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忠心希望香港电影从此开始第三次腾飞!


----
偶尔便来这里看看吧 
>顺便也来这里看看吧 
上社个人文集:深蓝的故事!
http://img8.photo.163.com/submerge/8236/13829473.jpg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明教刺客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