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ft.858(2004-05-11 20:19:42), 站内信件
|
诗的发展,有一个绵长悠久的历史过程,从古风、乐府诗、绝句、律诗到现代诗,形式上变化极大,而诗的质却不变。诗,皆是缘情而发。古诗采用的是一种严谨、含蓄的特定形式,理解古代的诗作应该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理解,“知人论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学习古代诗章之前,我们往往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搜寻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容易地感悟到诗章的深刻内涵。
现代诗却可以撇开这一点,因为现代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更主要的是注重情感上的细微体验。也就是说现代诗扬弃了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注重的是诗歌的内在表现力,所以读一首诗完全可以凭着直觉去理解,而无须顾及太多。下面是我就直觉去欣赏一首小诗《花缘》的一点感受。
《花缘》
且不说破
于你身后 有几重
不容点化的
故事
那大片大片巨掌之上
点点滴滴如润玑珠的露水
也该道出几分心致了
曾于你深植池下
伺你茹花吐蕊
而今也竟千年不笑
独置幽兰
纵使他日垂英铺地
绿意枯合 残藕成丝
我亦能于秋天
萧萧苦雨中
读出
你——
一支抱恨而眠的
莲
一首诗是否有生命力,首先得看读时的第一感觉。假如晦涩难懂或过于浅白无味的话,就不算一篇好的作品。初读《花缘》,跃然纸上的是一种仿佛会刺穿灵魂的愁郁和怅惘。诗以莲作为描写对象,却又让人很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是借助诗歌的吟唱来隐喻一个命运不济的女子。
诗的第一节先以假设的手法切入画面:初夏的一个早晨,荷塘里“那大片大片巨掌之上”有“点点滴滴如润玑珠的露水”,由此猜想着莲必定有着许多的心事。而前面的“且不说破”更加突出了在莲的身后隐藏着重重的忧愁,那是一个不堪触碰的领地,所以只能由几滴“如润玑珠的露水”来加以想象。诗歌的意象在这里已露端倪,收到一种“欲说还休”、“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诗的第二节写出在莲的一生中,为了一刹那的美丽也必须付出难言的代价。莲含辛茹苦地孕育着一个绽放的希望,然而真的在枝头怒放的时候,莲并没有由此获得一种生命的满足和欢乐,此时虽“花娇香溢”,却也只是空谷里一棵无人知晓的寂寞幽兰,千年的守侯换来的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在这里,诗的意蕴已经完全表露出来了。莲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美好理想的化身,在诗中出现的“我”始终能读懂莲的心事的。莲不仅仅是象征着一个美丽的梦中情人,更恰切的是象征了作者于现实中追求的一种朦胧的理想。莲的品质高洁,出淤泥而不染,这需要莲如何的坚贞不屈!作者透过文字来传达一种信息:就是莲代表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这追求的过程中必须历经千年的磨练。
随着转入了第三节“纵使他日垂英铺地/绿意枯合 残藕成丝”,“荷尽已无遮雨盖”,莲花早已凋谢,枯黄的荷叶也化入塘中为来年的泥,掘出来的藕断余丝里,分明是一种无尽的恨意,一种幻灭,一种失落!这种愁郁是“莲”的还是“我”的呢?确实值得推敲!
十九世纪美国女诗人爱密丽.狄金森有一首诗《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与这首《花缘》的内蕴似有相通之处,不妨对照一下。这样我们的感受就会更深一点了。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撵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
象一块石头。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所说的“一支抱恨而眠的/莲”指的是什么了。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如何出落,如何含辛茹苦追求灿烂,而又如何幻灭。虚实之间,作者以想象来构织画面,以深层的意象来寄托情感,表达了现代人在孜孜追求一种纯真、自由、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在这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幻灭的时候,难以排遣的便是“抱恨而眠”了。其实恨意就是作者的追求无法实现时的心情啊!巧妙的是作者却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莲的身上,手法的确很好!全诗三节,并没有特别地讲究格式,但整体结构稳定,并从旋律和音韵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可以说,《花缘》是一首令人喜欢的借物抒情小诗。
----
广州社区 笑看风云版斑竹 广州社区 开卷有益版斑竹
广州社区 我们的故事版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