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ynatop(大头)
整理人: nikkosport(2004-06-09 12:52:13), 站内信件
|
北京、台湾、香港,中国的三个文化输出重镇,让全国人民把许多有象征意义的地名与某种文化或景象联系在一起。如兰桂坊,如三里屯。
三里屯的兴起在某个久远的日子,我唯一一次去那里时似乎还在它的鼎盛期,留下的更多感觉就是象吃快餐那样许多人挤在一起喝啤酒。沿街排开的桌子上立着或躺着满的、半满的、空的啤酒容器,沿街排开的皮条客追着出租车推销着他们的人肉生意。浮躁充斥着那些或大或小、或艺术或原始的酒吧里,名远过于实的又一明证。
后来,听说北京又有了后海。
公司大餐,约在了后海,地点在某个难以形容的位置。我和两个同事迟去,不断用手机与先遣部队联络着。
到了可以做地标的四川饭店后,的士继续前进十几米,昏暗的路的右侧有一条更加昏暗的小巷。小巷仅容两部富康或一部悍马通过,我们努力在昏暗到黑暗地步的窄巷中寻找悬挂红灯笼的门口。
远远便望见了一片四合院里在夜风中微微摇曳的红色。车到门口,并不见招牌,一位穿着极普通的老人邀我们进去。不知是否因为我们算是大客,并不着急引我们入席,而是介绍我们周围参观。听讲,这里是将原本的建筑推倒重盖的,目前尚未完工,所以也是没有正式地做什么宣传。这里除了保留北京老平房的外观之下基本没有四合院的结构,反而是多了些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感觉。小路上铺着青石板,四围洒着石子,几步之后便豁然现出个院子。院内设了人造水池、假山,池中并无水,该是过几个月正式营业再完善。
再前进,一条窄路旁边有流水玻璃墙,多少添了些现代感。老先生引我们进了一间大房,装饰得颇有些三四十年代的模样,墙上挂着些照片。看了照片才知道这里的主题是纪念梅兰芳先生。这里的老板该是个四驱车爱好者,至少他当天穿的衣服是野狼俱乐部的。他讲到四月这里才会基本完工,整个餐厅还有旁边的一部分目前尚未开通,院子里会陈列出梅先生的戏服,还有戏台在筹备中。
终于进入我们就餐的大房,落座。即便没有参观过整个院落,此时也会发现这里的小巧细致与北方风格的不同。餐具是很薄很白的骨瓷,上面烫金印着这里的名号——“梅府”,logo是国画白描技法的兰花指。老先生在饭前还要介绍梅府菜式的特点,原来和梅先生要保护喉咙和面容有莫大关系——不能刺激喉咙又要有足够的营养。老先生又解释这些菜有些经过了一天的熬制,又有些一定要客人点了才能烹饪,要我们上菜即用,因为北方天气冻可能迟几分钟菜肴的味道便没有了应有的妙处。
老先生派了卡片,原来是西振权总管家,真是人不可貌相。西总管谈到自己奇特的姓,原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三代后人,清朝从京城西门出逃后改的姓。西总管是好客之人,如果愿意和他谈谈京剧相信会有不少收获。
这里的菜式是江浙一带的风味,口味清淡下多带有甜味。因为从小吃惯了江浙菜,对口味颇为熟悉。人多,或许又是与老板相熟,并没看到点菜,于是笑曰“梅府家宴”是没有菜谱的。精致的地方不仅在餐具,每道菜份量都不大;我们约二十人搭了长台占了整间屋子,却也可以放肆地将菜传来传去,多品尝几种。从凉碟到主盘,从蛋汤到糯米饭无一漏网。当然,佐饭的啤酒这里有据说目前产量极小的白标燕京。
西总管会到各房巡视,有客离席也必去送行。席间聊天,得知这里分梅、兰、竹三个大房和两个名菊的小包间。服务员都是四十左右有子女的女性,为的是对老、中青、幼三代都可以照顾周全。
酒酣耳热,也是离席告别之时。菜式不该也不敢多写,还是亲自去用舌头体会的好些……
梅府
北京西城区大翔凤胡同24号
66126845/7
---- 1、坚决抵制日货,包括日本思维、审美以及日本移民的一切利润产品。因为交给日本政府的税款最终用来扩大它的军备!
2、爱祖国、爱人民,主动与坏人坏事做斗争,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放任与鼓励无异!
3、做无党派人士,保持清醒和观点的纯洁。
4、不因性别、种族、民族、国籍、语言、受教育程度、性取向、体形、容貌、收入、职业等因素歧视一个人,但是对侮辱别人的人要蔑视。非常可惜的是网络中没礼貌的人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