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rzap(心灯如月)
整理人: caozhengyou(2004-04-11 17:15:53), 站内信件
|
在湖南省炎陵县城西,距县城大约17公里的鹿原镇,有一处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碧水环绕的美丽的地方,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这就是被誉为“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一条宽阔的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经年不息,静静的陪伴着我们的始祖炎帝。
炎帝即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部族领袖,姓姜。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最后因他品尝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解而死去。
史书中记载:汉代以前就有帝陵,唐代奉祀昌盛,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自宋代建庙以来,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曾经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历经10余次大的修茸,规模不断扩大 ,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留下了众多的景点和名胜古迹。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1986年6月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再次对炎帝陵进行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2002年,祭祀区修建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分为陵殿区和祭祀区。炎帝陵殿区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陵墓,陵墓后方是御碑园。环绕陵殿,筑有一丈多高的红色围墙。祭祀区由神农大殿、公祭广场、朝觐广场、圣德广场、龙珠桥、公祭大道、风火台等组成,这里主要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
今年清明节,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去炎帝陵举行祭祀活动。大约上午9时30分,我们来到了炎帝陵圣德广场。春风碧海里的鹿原陂,在春日的艳阳下,神农大殿庄严肃穆、气势宏伟。我们一行人,在仪仗队伍的引领下,迎着飘扬的旗幡,踏着有力的鼓乐声,经炎帝陵圣德广场、朝觐广场,走过祭祀广场,款款步入的神农大殿台阶前。10 时正,祭祀典礼开始,鼓九通,鸣金九响,数条巨龙金甲闪耀,腾云驾雾;五彩雄狮威风八面,劲舞欢腾;锣鼓唢呐响彻云霄,气势磅礴;主祭人虔诚向始祖炎帝奉上五谷三牲和敬献花篮。全体参祭人员向炎帝三鞠躬。随后,主祭人恭读了祭炎帝陵文,颂扬炎帝的丰功伟绩。祭祀仪式结束后,我们经神农大殿、谒陵大道经达谒陵广场,进午门,拜谒炎帝座像,在炎帝墓冢前再鞠躬。
炎帝陵陵殿中的午门,平日是紧闭的。据说原来只有县官以上的官员来祭祀时才开午门。我们机关领导也应该算可走午门的人员之列吧,我们全体人员从午门进入陵殿。走进午门抬头看见的是江泽民题写的汉白玉石碑,上书“炎帝陵”三个字。石碑两边分立着神鹰和神鹿,传说神鹿曾为炎帝喂奶,神鹰曾为炎帝遮荫。那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行礼亭中,悬挂着周培源手书的“中华始祖,光照人间”。走进陵殿主殿,殿中安放着炎帝神农氏的金身祀像,大殿门额高悬陈云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为木刻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炎帝像非常生动平实,额蓄沧桑,面蕴睿智,右手捧着稻穗,左手拿着灵芝,赤足之间的竹筐里满放着药草,仿佛还散发出清香。像刚从田野山间归来,在这里稍事憩息。
从大殿后是墓碑亭,其后是墓冢。墓冢墓碑,古朴凝重。墓冢周围,古树参天,仰头望,树梢间有鸟巢,有不知名的鸟儿拍翅而过,微风中,鸟声阵阵,意趣悠然。沿着墓冢旁的石阶往上走是御碑园,御碑园中有历代御祭文碑50多块,而在记事文碑里有一块非常有特色的碑叫“为人民多做好事碑”,据说是根据胡耀邦讲话而题的,他曾徒步谒陵,感慨之余发表了那样的讲话。
从炎帝陵返回的车上,我一直在想:炎帝,这样一个朴实如老农一样的先祖,亲切,淳朴,永恒。我们用以祭祀的也是五谷,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粮食;炎帝也不是高居圣坛的神灵,而是保佑所有子嗣后代的庇荫,他慈祥而温和,就像是我们熟悉的曾经牵过我们稚嫩小手的老人,留下的是温暖,亲切,祥和的心境……
----
欢迎光临网易北社《职场丽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