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ang-qingwei(星之光)
整理人: nikita73_yu(2004-04-12 16:01:05), 站内信件
|
斗门大赤坎、南门赵族四世祖赵梅南,名嗣焕,字仲华,自号意翁亭,处士。宋魏王赵匡美十一传,嗣字辈。生于元贞二年(1296)丙申十月初五日。
“菉猗”是梅南的别号。“菉猗”语出《诗经·淇澳》,有绿竹青翠繁茂之意。“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瞻彼淇澳,绿竹青青……”“菉”为古字,与“绿”字同音同解。
梅南是元朝诗人,是最让斗门赵氏族人崇敬的先祖。他之于族人地位之崇高,意义之重大,并不仅仅因为他的道德文章为世所仰,称理学名贤,行谊传载邑志,而更在于他的民族气节。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竹径构亭,亭有《菉猗诗集》,故别号“菉猗”。有诗云:但存方寸有余地,不可一日无此君(古人以竹比作君子),吟啸其中以自乐;竹林深处白云氛,诛草成亭晤此君,翁意在亭更在竹,何妨暮倚绝尘氛。他欣赏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云:竹有节,人有志。梅南爱竹是竹有节,人要有节气,此气节为民族之节气。作为一个覆亡王朝的后裔,异族入侵,元主中国,但他隐居不仕,以隐士之名隐居香山潮居里黄杨山,终日与青山绿水相伴,寄傲其间,尝作潮居八景诗以自乐,绝意功名。梅南在他《续修天源族谱·序》中道:“……嗣焕誓不与元贼共戴天,坐山谷以终日,观琴书以陶情。虽潮居山穷水尽之终,力耕种谷之俗,吾亦安堵修如也。”邑人杨观光作的《意翁亭》写道:“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以名吾亭,亭成莳光木列怪石,左右琴尊,前后图史,日课儿书数卷,与客奕数秤,或倚竹而吟啸,或步屐与倘佯,徇意所之,随遇而乐……”。族人为了纪念这位有气节、气度不凡的先祖,七世祖赵隆在建赵氏祖祠时,以其别名“菉猗”作堂名。而菉猗堂(赵氏祖祠)则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深沉的历史文化与梅南的民族气节将永刻于族人心中。
赵梅南爱国爱乡,生于元而不仕,且轻财好施,龙归寺兴建于斗门龙归岩时曾捐田贰顷十四亩。他现遗下不少文化遗产,诗词和文章有:《潮居八景诗并序》、《梅南祖诗》十三首、《梅南遗嘱》、《梅南家训》以及《处士意翁亭续修天源族谱·序》等。
赵梅南终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乙巳三月初一日,享年70岁,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初四日庚申日酉时葬于潮居坭湾村土名峰堆岭,喝形风吹罗带,又名顺水葫芦,甲寅向。1999年已卯六月由大赤坎、南门赵氏族人重修,每年三月有族人祭祀。
----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