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美文佳作〗
>>转载文章>>zt_悠悠韩江水___谁有<韩水长流>的VCD?

主题:zt_悠悠韩江水___谁有<韩水长流>的VCD?
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kn_vb(2004-03-28 14:40:52), 站内信件
悠悠韩江水

       我常常会向自己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个人愣在江边,望着韩江、看着流水:人为什么会挤在江边居住,江水会流干吗……?
  号称潮州电视台办台以来篇幅最长的电视风情系列片《韩水长流》杀青了。刚刚卸下压在心头达三年之久的石头,旋即,无数的遗憾占据了这个虚空……
  我是在黄冈河边长大的,黄冈河是我国少有的,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自成流域的河流。二十年前,那还是刚走进广播电视圈不久的我,不知不觉地有了拍黄冈河的念头。由于县级电视台人力物力的局限、工作任务的限制,拍黄冈河只能是梦。后来,我到潮州电视台工作,梦,随我一起来到了韩江边。
  我常常会向自己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个人愣在江边,望着韩江、看着流水:人为什么会挤在江边居住,江水会流干吗……?
  的确,江河是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地貌。熟悉是因为我们与她朝夕相伴;陌生来自她涵盖知识之广博、变幻莫测的脾气以及人类对她的依赖所产生的丰厚文化积淀。于是我们找到了拍摄电视风情系列片《韩水长流》的依据和落脚点,于是我也有了圆梦的机遇。
  “水是人类生存的保证;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水是人类感情的依托;透过水,人类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真理,认识了自己……人类难以说明水的定义,难以说清对水的情感,于是赋予水以最伟大的称谓——母亲。生活在韩江边的人们,您对韩江、对母亲河了解多少呢?” 
  这是我为《韩水长流》写的序,也是我们拍摄《韩水长流》的初衷——和观众一道,了解我们的母亲河,追寻她的行踪。
韩江是一条线,一条连结每一个生活或曾经生活在韩江边的人的情感纽带,一条连接历史和今天的频帶,一条连结潮客文化、缀满两岸多姿多彩生活形态的锦帶。
  母亲的胸怀是广博的。韩江所涵盖的知识之广、包容的信息之多,使我们一度迷失了方向;经验主义所产生的模式化电视节目样式绑住了我们的双脚。
  就电视专题而言,体裁样式有新闻专题、政论专题、科教专题、社教专题等等;就韩江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等领域。我们应该拍些什么,从哪拍起呢?
  大台有过拍河流的先例,譬如中央台的《话说黄河》、《话说长江》,这可是拍河流的范例,我们能学吗?那是高屋建瓴的时政视觉,那是整个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情感倾泄……。长篇系列节目也有不少先道,远一点有开中国电视专题片之先河的《望长城》,新近有炒得沸沸扬扬的《两极之旅》。这些,从人员的素质,到消耗的时间、技术手段的运用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韩江怎么拍?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多次请教潮州有名望的文史专家、民俗专家和作家,请他们为《韩水长流》出谋划策。我敬重这些老师的学识,更敬重他們的处事为人。凝聚在母亲河情结中,老师们倾情倾力。广博的学识、真挚的情感、无私的姿态,使我们感悟良多,启迪深远——蓦回头,我们的视线落在了潮州观众身上,落在韩江的个性上,落在电视本体语言的特征上。
  首先,《韩水长流》是拍给潮州观众看的。我们所撷取的事物必须与观众有接近性,同时,又必须有差异性。接近性决定了观众的关切程度,是观众的认同感;而距离则会产生美,能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接近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镜头对准生活——母亲河边的社会生活;差异性则更多地要求我們必须对生活进行挖掘和拓展,挖掘事物内部的特征、社会生活的每种规律,拓展信息——自然信息、历史信息、经济信息、生活信息。 
  其次,《韩水长流》是纪实性电视节目,它必须纪实。那就是社会生活的有机记录与反映。当然,我们摒弃了长镜头加同期声的纪录片标签式的制作,积极运用剪接手段,取舍信息,力求准确地纪录韩江边社会生活的某种规律,某些情感与精神。
  再次,《韩水长流》是电视节目,于是画面对于节目有着绝对重要的意义。而最具可视性的是当代韩江边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
  我们没有太多去理会诸多成功的电视片范例,以“为潮州观众拍好看的电视节目”作为选题的依据;以“记录生活”作为我们选择表现形式的标尺。我们的思路回归到实事求是的准则上来,工作也就有了头绪。
  韩江是一条线,一条连结每一个生活或曾经生活在韩江边的人的情感纽带,一条连接历史和今天的频帶,一条连结潮客文化、缀满两岸多姿多彩生活形态的锦帶。
  跟着韩江走,《韩水长流》有了介绍不同历史时期韩江生态、水文、名称变更的《八百里韩江水》;有了介绍革命战争史的《红色河流》和《三河坝沧桑》;有了介绍闽粤赣经济圈盛衰的《闽粤赣边经济大动脉》和《玉扣纸与四堡印刷》;有了介绍潮客文化的《韩江边的三座名城》;有了介绍民生民俗的《客家美食》 、《韩江边的奇特建筑——土楼》、《客家围龙屋》和《潮州人 客家祖——阝留 隍印象》;有了介绍特色产业的《雁洋人的开发意识》和《绿竹情缘》;有了介绍人文风光的《阴那山的灵光寺》和《云龙桥与湘子桥》;有了介绍韩江情结的《江边人家》和《韩水情长》。
  因为是献给潮州观众的礼物,我们的选题要合潮州观众的口味,所以在《韩水长流》中,客家地区的选题份量比较重。
  客家人和潮州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两个文化特色浓厚的民系,历史上客家人和潮州人有着广泛的联系。韩江统一了潮客民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在经济和生活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经济和生活的往来势必带来文化的交流。我们看重了这种关系,几乎在《韩水长流》的每个题材中都要想方设法挖掘潮、客联系的事物,既揭示了潮、客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贴近了观众的心。
  也许有人认为《韩水长流》的总体结构比较松散。我们以为,当《韩水长流》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在观众心目中也不会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关于电视片《韩水长流》的总体结构吧。再说,如果这种结构比较松散,符合了潮州观众的口味,我们也就乐意“松散”了。 
  话又说回来,由于我们摄制组人员的素质、精力的局限,《韩水长流》留下了一些遗憾——有不少领域还未涉足,不少题材挖掘乏力,个别介绍水准失衡……正如我在片末所写的:“韩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尽管我们与她朝夕相伴,却难以了解她的浩瀚、理解她的慈祥和伟大。十六集电视风情系列片《韩水长流》所撷取的,只是韩江长河里的几片浪花。韩江的博大是任何载体所无法盛载的。而牵挂在韩江子民心里,对母亲河的情,那就更加深长了。”对《韩水长流》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只好请观众原谅了!
  如果说萌动摄制《韩水长流》的情感是一杯酒,那么摄制《韩水长流》过程的体验就是一壶茶。
  韩江的情结,交织着《韩水长流》摄制的整个过程。如果说萌动摄制《韩水长流》的情感是一杯酒,那么摄制《韩水长流》过程的体验就是一壶茶,一壶韵味厚道、芳香宜人、苦涩兼有的潮州工夫茶。无论在北源的龙门还是南源的七星岽,无论是在客属地区还是在潮州本土,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母亲河强大的凝聚力:
  在七星岽脚下的田埂,我们的车陷入了泥坑,田野里的大哥大叔抛下手中的活,和我们一道把车推上了路。还没等听一个谢字,一个个抹掉脸上的泥浆干自己的活去了。真后悔,请他们帮忙时还居然说出了“雇”字。
中午十一点,春雨刚过,在闽赣交界荒芜的古道上,当地干部用身体在灌木丛中为我们开路,湿透了衣服扯破了手。末了,笑着对我们说,只要你们能拍好镜头……直把我们的鼻腔说酸。
  在长汀的养老院的天井中,年近九十高龄的老将军铁坚听说我们是为拍韩江革命史而来,对着镜头一谈就是两个小时。直到太阳西下,无法拍摄,老将军仍兴奋不已。
  在梅县丙村,客居梅江边的澄海人陈彬生,抖着唇角向我们询问下游的情况,挑自己栽种的最好柚子招待我们。第二年的元宵节,陈彬生骑摩托车回老家探亲,还特意为我们送来几个他储存了五个月的沙田柚。他说,下游吃不到这么好的柚子。
……
  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今天,脑子里仍不时播映着这段经历的很多片段:粗涩的头发;斑斓的皱额;桃花的脸蛋;苍劲的叫卖;清爽的山歌;晶莹的柚子肉;热腾腾的娘酒鸡;爽口的米糕……
  《韩水长流》的摄制过程,使我在精神上获得了好收成。只是我奉献给观众的太少太少了,于是《韩水长流》留给我的遗憾是惭愧的遗憾。
  我要感谢我的上司,感谢你们给了我获得收成的契机、圆梦的契机!感谢指导《韩水长流》摄制的老师们,感谢你们指引我怎样去收获!感谢韩江两岸的民众,是你们给予我丰硕的果实! 

林墩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