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hlazbhlz-w-001(准备好了)
整理人: aaaachi(2004-04-07 08:07:47), 站内信件
|
马加爵:理性与非理性的斯芬克斯之谜
大学宿舍惊现四尸,疑凶被公安部二十万悬红通缉,这桩开春以来最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震动朝野。人们在讨论案情之余,纷纷慨叹马加爵人格的扭曲与行为的非理性:仅仅为了牌局游戏的口角便连杀四人,其中不乏同乡好友——单就这部分事实来说,马确实已丧心病狂。
然则连续跟踪案情的我们恐怕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理性的人:三日内分别谋杀四个成年男子,藏尸现场“干净”得有人住宿一夜尚未察觉;在案情暴露前提取现金悄然逃窜,短短十数日内辗转三省;考虑到自首有可能被判无期而拖累父母终生,断然选择逃亡……不是一个惯犯的他,充分表现出头脑冷静、判断清晰、行动有章有法。
这种冷静之下的疯狂更使人平添一丝恐惧,也让人迷惑不已,因为单纯的缺少教育、缺少温暖在这么一组“理性与非理性”矛盾中,表现得并不那么极端:虽然能力有限,但父母和兄弟姐妹们都曾经给予他支持与关怀,而一系列的行动又表明他并非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所以尽管有评论者提议应从平等关爱等伦理角度切入此类事件,仍无法完全解答这存在于人身上的“斯芬克斯之谜”,也无法给出圆满的解决方案。
那么,孤立马加爵,使之独自走向毁灭的成因到底在哪?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指出,他的理性实际上只是一个残缺的品种。从年龄来推断,在其性格养成、知识架构的关键时候,现实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正是高度集体化崩盘的时代。过去国家对个人生活与行为的高度计划安排造成相互协调能力的退化,逐渐离开了计划安排之后,私人交往又陷入了不可捉摸的“自由”中。但人终究是社会动物,终日无可避免的碰撞,协调能力与协调机制的匮乏使得诉求之争不断激化。社会群体、利益团体的矛盾激化可以掩盖在庙堂之下,个体的矛盾激化却行藏于民间,一桩桩、一件件爆发出来,恰如去年西安的离婚爆炸案。
马加爵能够凭着自己的理解学到的,也仅仅是此类现实情境下的现实理性。这现实中,人们的群体行为模式同样是自洽的逻辑形式——当制度体系与社会环境导致示好、妥协得不到回报、见不到效果,这类举动就会逐渐被淘汰,为实现诉求不择手段的极端行为则在“坚壳效应”下愈来愈强。一旦谁运用这类残缺理性来对待人生,就算牌局之余没有杀人,亦会因其他鸡毛蒜皮铤而走险。
自由是不可或缺的,那么这一室五人的悲剧,就在昭示和警醒社会:如何在自由的社会交往中建立起合适的协调机制,使人们养成相互包容与妥协的习惯,才是填充行为理性最有力的一笔。
---- 小兵准卫红敬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