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网友之家】>>〖个人文集〗>>〖名士风流〗>>〖zmsz-宝哥〗>>【今生往事】>>我眼中的福州城(过去篇)

主题:我眼中的福州城(过去篇)
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zmsz(2004-03-18 00:15:35), 站内信件


在福州生活近四十年.  
对过去的福州城那种: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鸣深有感触.  
在上小学的时候曾对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福州是坐纸糊的城市.  

那时在我眼里,福州是座集镇. 
福州虽说是省会但城里的村民好象比拿粮证的人要多.整个城市小而且乱,望上过去,最高的楼只不过十层左右.象华侨大厦,东街口邮电大楼.算是福州标志性建筑物.直到福州军区梅峰宾馆盖起来,这里的人都晃然大悟:"原来,楼还能盖这么高的". 
虽说福州那时还谈不上有序,更谈不上美,但矮矮的城市,衬着满目青山,艳阳,榕荫,还有东一块西一块的稻田,菜地街上除了几条主干道上半小时一趟的公交车以及偶尔驶过的吉普,上海,红旗外,剩下就是作为的士使用的人力三轮后三轮摩托车.还有就是"叽吖叽吖"拉过的掏粪车...几乎就没有什么噪音.加是每天都可听到的公鸡报晓,和母鸡生鸡打嗝声...感觉十分的宁静平和. 

我在眼里,它是座生活方便的城市. 
极适平常小百姓们生活.你看一到夏天马路两侧满膛胸露背,东倒西靠的纳凉男女.此时是人们接收传播新闻时事,小道花边的最佳时机.到了冬季那遍布在温泉路及高峰桥附近的大大小小汤池时泡满了老人孩子们,人们在"吱吱"竹椅和木屐的"咔达咔达"声中显得那么怡然自得. 
只是早晨起来,走到街上看到的那些造型古朴,颜色呆板,散发恶臭但排列整齐彼为壮观的,有福州特色的座座马桶时.不免要提醒自己在捏鼻的同时,千万小心绕过,否则不小心就得踢翻"地雷".城里多半是敞开式的下水道,和遍布全城的晋安河,那时成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随手可倾的尿道,粪池.好在那时的晋安河水流量还算大,要不福州城早成了化粪池,拉圾场. 
  

在我的记忆里,福州是座火城.  
巷里,街旁放眼过去:一座座连在一块的土墙木制,高不过三层,常常是用整根粗木头四处支撑的摇摇欲倒的木板楼群.走进去楼板"咚咚"响声和"吱吱吖吖"楼梯声,加下时不时"哗哗"让脚步振动而掉下的沙土,木屑.四面用报纸和错印废丢不用的腊光纸糊满的墙面,还和那牵的跟蜘蛛网似的破旧电线,那时的福州时不时就因电线短路,腊烛和手电筒是生活在福州这座城市人们生活必须品.  
每到夜晚,要是听不到看不见的撕叫飞驰而去的救火车.老人们总会觉得今天好象缺了点什么似的老惦记着,无法入睡.  

在我的记忆里,福州是座军营.  
横七竖八的马路巷子中间,夹着一条平日做为游行集会列队用,战时做为飞机跑道的五四路和当地称为小天安门的五一广场.  
与年龄相仿的人,应该都记得.每到小学快毕业时,学校总会组织大伙到于山参观,在宽敞的观礼台里有个福州人防工程展览厅,那里的讲解员会认真的手把手教你如何戴防毒面具,告诉你如何听防空警报声,特别是告诉你:福州是座地上地下都有城的城市,然后一五一十的告知你进入防空洞的各个入口.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工作人员带我们神神密密的从XX地道口,七拐八歪的一直向下,直到进入足以抗住核攻击的地下室时.阴风习习迎面扑来令人不觉毛孔耸然. 

在我记忆里,福州是座排外的城市. 
上课时老师虽然说的是普通话,但与人交往说的最多的是福州话.如果你想好好的生活在这里,你就必须学好福州话.否则那些土族人定会用"朗阿凉"(意思是外地人)蔑称你(就如同闽南人蔑你"巴啊"一样).别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因为这直接影响你买东西时卖不卖你,肉是切肥还是切瘦还是切皮,班上同学是跟你玩还是孤立你. 
好在我生活在市中心的鼓楼区,大批的南下干部和陆陆续续支援福建建设的外来人正在聚集,而且这批人多半占据着省(市)机关单位的主导地位.这与当地人多是从事简单劳动有着明显区别."郎阿凉"们终于从质量上与人数巨多的土族原民的孩子们对抗了.当然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且是以父母有榜样的,标以"中国","美国"为主相庭对抗的阵营. 

在我的记忆里,福州女人是可怕的. 
这里有人这么描写的:福州女人不会撒娇,说话硬生生的,若是当街吵架,两手一插腰,绝对是巾帼不让须眉.福州女人在八闽大地是出了名的"坏名声".她既没有闽南女人的贤惠又没有莆田女人的安份也没有闽北女子的勤劳,福州女人是落得这样一个恶名:"凶,懒,馋". 
我过去的邻居就是一对福州人,谁见了那个女主人没一个不象避瘟神似的猫头就过去.且不说拉圾堆在门口一放就是一星期,家里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也不说凉在阳台的衣服,全不顾他人感受的"滴滴达达"流到楼下人家快干的衣被上.楼下的那家人也只是嘟喃两句,自让倒霉的收回重洗再晒了事.为什么?惹不起!当初这对福州女人就曾叫十几个当地的兄弟姐妹对敢说她家"不"字的人家,采取文攻武卫.以至单位革委会领导都拿她没办法.左邻右舍自然自好采取惹不起,躲的起的态度.直到后来楼下那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联合全院的小"郎阿凉"们,狠狠扁了她家的孩子.这才害怕收敛起来. 





 
 
 



----
http://www.kam-tai.org/culture/dong/picshow/image/laoran.jp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