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nou2002(三星在天)
整理人: zmsz(2004-03-10 18:05:46), 站内信件
|
去年年底,关于温州炒房团撤离上海楼市的传闻刚刚露出点小尾巴,不想,开春后,温州的一场房产交易会就吧这个消息彻底颠覆。
据报道,这次展会吸引了几十个上海房产项目参展,三天里,累计成交总额达到14.6亿元,人流量10万人次。
原来,所谓温州炒房团撤资,不过是从一个项目撤到另一个项目,从炒住宅楼撤到炒商铺、写字楼。温州游资在房地产市场上的热度有增无减。炒房团也从单一的大小老板,壮大到一般的工薪阶层。
一地资本的流向,多少反映着一地的产业状况。按照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眼下众说纷纭的温州民间资金外流,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为炒楼模式。也就是说,大量的、原本可用于扩大再生产、产业投入何技术升级的资本,被转移到了纯粹的炒卖游戏中。
如此“资本转移”的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炒房再眼下是高利润的行当,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底,我们已经听到不少在楼市赚了50%乃至100%利润的真实故事。(应该指本地楼市吧)以温州人敏锐眼光何市场反应速度,不注意到这一市场是不可能的。
其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一向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温州企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技术的缺失,使相当多的温州企业在这样的产业升级要求面前感到力不从心。如此,大量急需寻找方向的资金,自然而然流向以个正张大大口需要喂养又不需要技术何知识产权的房地产市场。
其三,尽管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温州家族式生产管理模式遭遇诸多挑战,但在房地产市场上,这以家族联合作战的传统优势却有了可施展的余地。那些转战南北的温州炒房集团军,多是亲朋好友联合起来的,几十个人,几千万资金一起砸在某个楼盘上,可以迅速抬高楼价。
这么说起来,好象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正好给温州的闲资提供了一个出路。表面看起来确如此。但深究起来,却是误入歧途。炒楼毕竟是短期的获利行为,更何况眼下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在上海炒楼成功,未必意味着在西部城市也能成功。一旦政策波动,或炒楼资金链断裂,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姑且不论大量游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大量负面作用,单以温州经济发展利益权衡,本该在产业推进中发挥作用的资金大量流失,其对温州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温州这部分民间资本遭遇的尴尬是显而易见的——投资化工、机械等大型产业,缺少产业基础;投资高科技产业,缺少技术、人才指引;继续眼下的轻工业产品加工生产何模仿制造,又面临着新市场规则的制约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又恰恰是民营资本限制领域;投资房产,又不免陷入炒作、投机的怪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