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sy2k(末世灵童)
整理人: aaaachi(2004-03-01 08:41:31), 站内信件
|
20世纪的艺术从开端处绕了完整的一圈,在最后又回到现代主义运动最初企图摆脱的东西之一,即道德主义之上,而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视觉艺术的时代(至少在短期内)而被纪念。视觉艺术也以一种被质疑的方式遗存在这一个不再属于它的年代之中,然而,就这种艺术的表现效果而言,留下问题有时看来比解决问题更好。
与其说它是一种特别受到内容主宰的艺术,不如说其内容早已受到了创作者的主宰。艺术家多半有自恋倾向,又或者说,多半的艺术家以自爱与自恋的方式来真实地反映自己——而这种“倾向”,又以女性尤为突出。我想,这几乎已经能解释“美女作家”与“身体写作”在意识流交汇的时代中泛滥的现象。个人比较认同某些社会学专家所持的“现象”理论,而非心理学层面上的“病态”说法。
“自恋”被归入病态心理学的用语,典出于希腊神话:美男子奈煞西施(又译那喀索斯)爱上了自己,他拒绝异性的爱,每日沉湎于临池自照,最终坠水而死。按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提到:自恋是人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心理挫伤,性心理被“固恋”在了“自恋阶段”,致使其成年后力比多冲动又退行到了早年(自恋期)的性经验中,因而性冲动投向了主体(自身),而非客体(异性)。弗洛伊德单纯地采用性本能理论来对自恋进行解释在学界中早有异议者,然而其在精神分析领域的解构主义理论,真正颠覆了有病/无病这样一种二元对立,提出“绝对的‘心理健康’几乎不存在,正常与病态,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在这样一个“自恋”横行的年代,极具启发性作用。
“美女作家”与“身体写作”所引起的,是看客们对“性行为白描”、“裸照”以及“道德批判与反批判”等等感官刺激和社会焦点的关注,而真正牵引和主宰了一切的“艺术创作者”却被这些“艺术的内容”所掩盖(尽管这其中不少难称得上“艺术”)。笔者读作品喜欢关注作者的背景和经历,习惯从作者本身出发去看待与评价每一项的“艺术”,正如当笔者知道竹影青瞳出身于文艺美学研究时,便认为这没有爆炒的新闻价值,说白了,这并非新奇之事。自弗洛依德以来的精神分析学家的研究表明,艺术家(这里暂且将竹MM看作是“艺术家”,至少其本身会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恋倾向”是不足为怪的,这种倾向甚至可以被视为是艺术创造的某种动力。后期精神分析学家(如拉康等)进而认为,弗洛依德1914年以后,就把“自恋”与“力比多”概念置于一个更为连贯一致的语境里,在此语境中,心理能量即来自“自恋的情感”。大凡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一种极度的自恋倾向,甚而产生抑郁,而自杀作为一种最极端的方式被许多艺术家用以表现他们自恋的彻底性。
从精神分析层面看,弗洛伊德将自恋的产生归结为性心理的挫伤;而从社会学角度看,“自恋”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家庭、伙伴关系以及挫折经历等,而个体性格取向成为了问题解释的关键。竹影青瞳承认自己属于“敏感”和“内向”的人,这一性格取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其独来独往的生活状态。正是因为缺少能够与其有共同思想的朋友,在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总是一付孤芳自赏的模样,只能学会与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从而产生所谓的灵感,他们极度迷恋自己的作品(尽管有时它们不怎么样),因为作品带有自我情感,反映的就是其自身内心的另一个自己,这正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在这里,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带有自我情结的“客体”而取代了自恋者力比多所投向的“主体”。
相对于竹影青瞳,曾一度被爆炒的木子美,其“自恋情结”显然是产生于其家庭影响以及挫折的经历,在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为自恋者最明显的特征是对外界的怀疑,认为只有自己才真正不会伤害自己,而这种自恋者通常会在情感上表现出一贯性的冷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及他人的感受,而且其未必会把自身作为力比多投向的“主体”,而是将能够表现自己伟大、美好、独特的事物作为“恋”的载体,把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当作自恋的对象——她的思想、知识、观点,甚至是“性行为”。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自恋者所感兴趣的事物作为一种负载了独特的自我表现责任的“客体”而取代了自恋者力比多所投向的“主体”。
弗洛伊德以性本能理论来解释力比多的转移,从现实来看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现代这样一个进步的社会,性以及一系列与身体有关的元素蜂拥一般成为了艺术的主题,用其本身来表达其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璞归真。笔者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手段,只是这个社会太缺少关怀,让力比多集体转向,让人性中的“自恋”成为了主流。自恋与自闭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恋者需要通过某一种特定的载体去表达自己,并且极端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认同,而自闭者则不然。博客的兴起与私隐公开化问题的突现,无不体现了这种“自恋”心态泛滥的社会迹象。
思考良久,不知该如何结束此文。艺术在经历一个世纪的迂回后,又重新回到了其背负道德责任的历史角色上,然而社会观念的进化联结起人性衍生了种种“现象”给予了它莫大的讽刺和尴尬。幸好,“‘现象’始终不会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更不可能成为一种思潮。”(社会学专家马秋枫语)而对于“自恋”,除了我们的美女作家,谁还在用身体绘写这个社会?我们是否应该给人性多一分的宽容?
----
随意是一种生活态度
每个元素都没有固定的位置
需要的时候会出现
不需要的时候会消失
mms://dsy2k.vicp.net:1333
我的网络电台,你的听觉所在——欢迎不定时鼎力支撑^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