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超级评论>>赵胤胤音乐:神童不是我(ZZ)

主题:赵胤胤音乐:神童不是我(ZZ)
发信人: cathy_c(徽徽-我要减肥)
整理人: sisi8597(2004-03-17 05:23:43), 站内信件
赵胤胤音乐 神童不是我 
     前一段时间,曾应邀为国内的一家平面媒体做一次专访。因为对方是一家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所以也就欣答应了下来。谁知道,在真正采访的过程中,才觉得不太妙:媒体的想法和构思其实还是满有创意的,他们是要采访几位工作和手指有关的天才式的神童,做一个系列性的人物专访。听起来,应该是满有趣的,只可惜,他们找错了人。我从来不是什么神童(也从来不希望别人认为我是)。虽然我不断的向他们说明这一点,但似乎效果不大。他们一直非常执着地坚信我是一个天才式的神童。

     数月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那篇杂志专访。当然,在文章中,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童加天才。在诚心佩服媒体力量的同时,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扭曲的虚荣心确实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说实话,有时被捧一下,被夸两句资质过人什么的,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可以起到鼓舞斗志,增强信心的作用。但是,千万别提"神童"这两个字。无论是什么人,有多大的成就,只要有人一说他曾经是个神童,我便会对他抱有怀疑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我从来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神童。而且,在我的知识范围里,也从没见过或是知道过真正的神童。而所谓的"神童",对我而言,只是无聊人们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猎奇欲或是什么其它的变态心理而发明并强加在一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可怜的孩子身上的诅咒罢了。

     在写我的那篇人物专访里,撰稿人为了证明我的"神童"形象,不厌其烦的列举了许多我在年幼时的光辉业绩,孰不知那些人们口中的"神迹",都是用我整个童年的汗水换来的。对于一人以表演艺术为职业的人来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应该是他们工作特性最好的形容了。别说是一个孩子,即便是世界项尖的演奏大师也未曾有一丝的松懈。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之一,Vladimir Horowitz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名言:如果我一天没练琴,我自己便会知道;两天没练,我的太太便会知道;三天没练,那全世界便都知道了。 

     曾经有一句广告语,打动过无数琴童家长的心,那就是:学琴的小孩不会学坏。而我一直认为,这句话的正解应该是:学琴的小孩因为要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部拿来练琴,所以,他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坏的。可是,又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龙的呢?贝多芬的父亲不就是为了过一把神童之父的瘾,才隐瞒了贝多芬的真实年岁,搞得贝多芬郁闷了大半辈子,一直误认为自己的年龄比实际岁数小整整两岁。

     大部分人都清楚地知道,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个老土而又真实的道理的。可偏偏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人们喜欢更多地去注意他们的天资和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勤奋。在众神童中,有天份的大有人在,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贝多芬,没人敢说他不是个天才。可是要知道,六岁的小贝多芬在其父的拳脚下,每天练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的时间是十五小时啊! 

     人们眼中的神童之所以"神",大多是因为他是"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就算真的吃了苦中苦,也未必就做得了人上人。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的领域里,很多人所乐见的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演奏。经过残酷训练的孩子一旦做到了这一点,便足以技惊四座。即便是日后真的在音乐术上有所造诣,也似乎远没法和年少时那些哗众职宠的"成就"相题并论。莫扎特传奇性的一生的便是最好的见证。当年,六岁的小莫扎特便可以蒙着眼睛准确无误的在大键琴上演奏高难度的乐曲。那时,是多么的荣耀!同时,他九岁写交响乐,十二岁写歌剧的超人才能也一度被人们传为佳话。可是在莫扎特成人后,开始创作真正的杰作时,人们却不再接受他了。因为那个可以在茶余饭后给予他们无比惊讶的可爱小孩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看法。再也不能为他们提供那种马戏团里经过训练翻着跟斗的小猫小狗式表演的快感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都必须承认,正是这些使莫扎特穷途末路并受人唾弃的晚期作品成为了今天古典音乐文献中不可缺少的瑰宝。 

     我不知道当年曹植作出《七步诗》是因为真的天生奇才,还是苦读的结果;也不曾研究过江郎是真的才尽了,还是只不过拥有了莫扎特式的悲哀。我只想说,放孩子一条生路吧。让他们在我们这个已经充满了无奈的世界里保留一点童年的自由吧。为了他们今天快乐,也为了他门长大以后快乐,让他们远?quot;神童"的诅咒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