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aaaachi(2004-03-01 09:01:24), 站内信件
|
走近萧红(2)【风中的身影】
萧红的人生定格在三十一岁,这是生命中最有活力的阶段,也是让人生走向成熟年龄,这是那个时代所制造的悲剧,更是现代文学界不小的损失,她的作品只让我们看到她的灵动的眼睛和渴望生活的坚强,而我们从朋友们的记述中,也仅仅看到她的身影,一个贮立风中的身影。
骆宾基所写的《萧红小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身影,在封建地主家庭出身的萧红,在祖父的辟护下,把自已的个性和爱好放在心上的少女,而不暗世事的她,在生活道路上的坎坷与挫折,都让她在身心疲惫中让自已无法承受孤独的折磨,而成为年轻的逝者,这样的身影,让我们关注,而她的离世,更让我们惋惜,一个有才华的女性就这样无法完成她的文学创作道路,而她的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她的生命的短暂。
萧红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成为一个流浪的知识女性,而这段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日军侵华东北沦陷成为她颠沛流离重要导因。作为东北人,作为不得不和封建的家庭脱离关系的她,她无法踏上回家的路,无法让自已的生活存在于自已眷恋的故乡的土地,这种背景离乡的家愁国恨,成为她努力成为“战斗者”的重要因素。但她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并非她的初衷,她在写作中让我们看到她笔下的画面似的描述,正说明她一直不愿放弃她的画笔,但成为画家可能只是她的一个梦想而已,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她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也就只能去用文学的笔,去表达自已对事物的观察,更多的时候她用笔怀念和思想,虽然她的笔并不是投枪和匕首,但从她的散文和小说中,我们会看到一个灵魂在战斗,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会在她的作品中体会出她对那个时代的观察和批判,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对世态虽然并非抱有幻想,但是她的心态的纯真,让她尝到了孤苦的滋味,也让她在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了自已坚强的一面。
在萧红的一生中,有几个值得提到的男子,而这些男子正象是社会动荡一样,对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多数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虽然对她的早逝不是直接的原因,但终归是她没有在自已成熟的写作时期保持自已的健康的一定的因素。那个带她到北平的青年,他不应该不把实情告诉她,这也许是她年轻的幻想,虽然算不上是初恋,但可以说她的心中是有他的。可惜的是,她并没有那么幸运,而她的年轻和倔强,让她变成了一个孤女,更因为如此,她被迫走进家庭给她订的婚约中,最后的结果让她变得更加孤助无援。而萧军的出现,虽然让她生命的活力变得璀灿,也完成了一个女青年向现代作家过渡的裂变,但也让她在感情生活中,尝到了自身弱性和天真幻想所造成的苦果。萧红与萧军在那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有鲁讯的指导而让萧红和萧军成为当时的文学光点,但是命运就是那样的不可琢磨,两萧的分开,可能是造成朋友分离而伤感的重要变数,更多的是将萧红变得孤寂的重要因素,不管怎样,萧红在最困难的时候是萧军努力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她与他的分手,虽然并没有谁对谁错,但正是萧红性格的弱点与家庭因素的影响,让她和萧军不会继续下去。而萧红再次成为端木蕻良的新娘,也成为她不见得很好的选择。后者在萧红离世的最后日子里,是否对不起萧红,众说纷纭,我们在这里且不谈,但做为萧红她一生中的命运被一些与男人有关的事件所左右,让她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那个年代,女性就是如此,所以,我想她最后时间内写出《小城三月》这样笔法成熟,内容虽浪漫但最后为悲情的小说也就不奇怪了。当人生在萧红来讲已走到尽头的时候,她的心态可能更加让自已清楚如何做和怎么做。她在《小城三月》中,借翠姨之口所说的:“我的命,不会好的。”可能正是她那个时候的心情写照。
萧红的早逝,让中国现在文学史上失去了一位很有才华和写作特点的作家,而她留给我们的虽然有一些不解的迷团,更多的是一个女作家的不幸福的人生与写作中的坚强的性格,虽然她的生命之舟在风雨中不得不在最可发挥作用时无助地失掉,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时代有代表性的身影,而这个身影许多的印迹是那样的意味深长,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触慨,更让我们觉得生命的精神不可磨灭。
16/02/2004
---- 【评论空间】评字当先
【社会百态】态度悠关
欢迎参与两版的讨论!
|
|